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基层文物工作如何面向现代化

作者

王国振

田东县博物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531500

摘要:百色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其基层博物馆承载着民族文化保护与现代化转型的双重挑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对百色地区基层文物工作如何面向现代化的问题开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层文物工作现状调查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基层文物工作现状与核心问题;第三部分是优化基层文物工作现代化措施。通过研究,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术设施升级,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区域馆间合作共五个方面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百色地区;基层文物工作;现代化;优化措施

1 基层文物工作现状调查研究方法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百色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拥有壮族铜鼓文化、红色革命遗址、史前文明等特色文化遗产,其基层博物馆承载着保护民族文化根脉与促进区域发展双重使命。然而,受限于经济基础薄弱与人才短缺,基层文物工作长期面临现代化转型困境。本研究以百色地区为样本,揭示基层文博单位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为百色地区文博事业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证参考。

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问卷设计围绕“资源投入-人员结构-管理效能-技术应用”四个维度展开,共设置10道结构化问题。为了提高时效性,通过“问卷星”小程序,以网络填报的方式,覆盖百色市右江区、田东县、乐业县、平果市等12个县(市、区)文物机构,回收到问卷47份,其中有效问卷45份(2份回答工作地点在百色市以外,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有效率为95.7%。问卷对象涉及馆长、技术员、管理员以及除了保安保洁以外的聘用人员,各县收到问卷不少于3份。

1.3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

2 百色地区基层文物工作现状与核心问题

2.1经费与资源困境

调查显示,68.1%的受访者对经费支持表示不满(51.1%“不满意”+17%“非常不满意”),折射出基层文物工作长期处于“饥饿运行”状态。各县区普遍存在经费仅能维持基础工资,文物征集、修复等专项经费常年短缺,地方财政经费投入少、经费难到位等问题,导致运营经费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方面,55.3%的受访者对展厅和库房设施设备不满意,集中表现在“设备老化率高”、“恒温恒湿等基础文物保护设施普及率低”,同时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智慧导览、虚拟展厅等现代服务手段,各馆在3D扫描、VR导览等技术应用几乎空白。

资金匮乏使得百色地区近7成的博物馆在文化活动开展方面举步维艰。具体表现为:博物馆文化活动未能有效融合新媒体传播手段;场馆建筑年久失修,展陈设备陈旧落后;常设展览自开馆以来就未补充更新,内容经年不变,难以吸引观众;此外,文物保存条件不达标,库房安全防护设施不足,这些困境都成为基层博物馆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

2.2人员结构与专业人才危机

百色文博队伍呈现“结构性人才短缺”特征,主要体现在:

年龄断层:50%受访者认为队伍老龄化严重,据统计了解,博物馆30岁以下青年占比过低,中老年职工普遍存在数字技术接受度低、知识更新滞后等问题,而青年人才因待遇偏低、晋升通道狭窄而流失,导致文物保护技术创新缺乏新生力量支撑。

工作经验两级分化:31.91%从业超过10年,36.17%从业2-6年,但仅有12.77%从业7-10年,中间力量薄弱。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多集中于传统保管岗位,新人尚未完成能力转化,中间管理力量缺失导致制度执行断层,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常出现“有经验无体力”与“有体力无经验”的割裂局面。

专业错位:68.09%的受访者所学专业与博物馆、文物无关,导致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非科班出身人员普遍缺乏文物鉴定、修复等核心技能,在展陈策划中易出现历史文化表述错误(例如将文物年代标错、文字描述逻辑不合理等),直接影响文物工作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同时基层普遍出现“在编不在岗”的困境,由于借调、行政事务摊派等原因,大量专业人员被抽离技术岗位,如策展人员兼任财务、后勤,考古技术人员忙于汇报材料,这种“一人多岗”的现象迫使基层馆员超负荷运转,专业工作被迫“碎片化”处理,导致文物保护工作陷入被动。

能力短板:研究生学历者仅13.16%,且集中在市级机构,受访人群中63.83%对人才培养力度不满意(含“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低学历层次与碎片化培训叠加,导致员工难以掌握现代化技术,制约科研成果产出(平均2-3年才有论文一篇)。

现代化水平滞后:71.05%认为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97.37%认为提升迫切。多数基层馆仍沿用纸质档案登记、人工巡检等传统管理方式,智慧博物馆管理系统覆盖率低,难以满足文物预防性保护与公众服务升级需求。

3 优化基层文物工作现代化措施

3.1健全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

健全法规政策。百色市现有两部关于文物保护的条例:《百色市百色起义文物保护条例》、《百色市旧石器时代遗址保护条例》,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民族性文物保护相关条例政策,如《百色市民族文物保护条例》、《百色市边疆民族文化保护条例》等。

分级责任管理制度。建立“市-县-馆”三级责任清单,明确文物保护、资金使用等权责边界。针对基层机构特点,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将文物保护成效与绩效考核挂钩,例如将文物数字化率、公众教育活动频次纳入考评指标。

3.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推动市级财政设立“基层文物工作专项基金”,重点扶持两类特色项目:一是以田东出土的战国铜鼓为代表的青铜器文物抢救性修复工程,二是以红七军旧址群为核心的革命遗址保护示范带建设。其次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提高文物保护经费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占比,针对百色边疆民族地区文物管理机构特点,地方政府需将民族文化传承纳入财政专项规划,优先保障革命老区红色场馆运维经费。

3.3加快技术设施升级

首先优先解决库房恒温恒湿、安防监控等基础设施缺口,制定设备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区域性文物修复中心,配备移动检测实验室,提升基层机构应急处置能力,夯实基础保护能力。其次推动数字化转型。构建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藏品信息、环境监测等数据互联互通。推广三维扫描、虚拟展厅等技术应用,开发智慧导览系统,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文化传播覆盖面。

3.4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百色文博队伍的结构性矛盾已超出单纯的人才短缺范畴,实质上折射出公共文化机构现代化转型的系统性困境。要破解“结构性人才短缺”困局,需构建三重保障机制:首先建立专业人才招聘计划,优先录用文博相关专业毕业生;其次推行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老带新+定向委培”弥合年龄断层与经验鸿沟;最后开展专业再造工程,建立“理论培训+实践指导”双轨培养体系,对文博一线人员开展系统性文博知识培训与跨学科能力建设,打造"专业素养+技术赋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3.5实现跨区域馆间合作

基层博物馆虽然藏品数量和专业水平不及省级大馆,但可以通过“抱团发展”实现突破。组建地方博物馆联盟,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合作:一是建立线上共享平台,把各馆藏品数字化后互通数据;二是策划联合展览,比如将相邻三县的青铜器集中展示,既能丰富内容又节省布展费用;三是组织文物巡展接力,用同一套展品巡回多个场馆,使运输成本减少近半。同时推行人才“经验传承与技能培训”计划,让资深馆员到小馆指导,年轻员工到大馆进修,通过定期轮岗提升整体专业水平。“资源共享+人才流动”的模式,既能盘活现有资源,又能逐步破解基层博物馆"单打独斗"的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陈建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博物馆发展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16):82-85.

[2]方燕群.谈基层博物馆人才综合素质现状与对策[J].客家文博,2017,(03):69-72.

[3]钟燕丽.浅议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人才队伍建设[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2):124-125.

[4]李健.浅谈如何发挥基层博物馆在文博事业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2,(17):194-197.

[5]朱中一.现代化背景下博物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39(0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