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农村地区现状的学前教育的问题研究

作者

杨诗涵

旺苍县盐河镇万家小学校 广元 628200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不断扩大,对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关注热度持续上升。近年随着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高效推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和水平已经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提升。“上学难”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和西部山区的实际情况,应该聚焦到如何“上好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混龄班级教学问题、硬件设施不足问题等等,都是限制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系列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及教育行业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深化改革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教学,是当前教育行业以及国家相关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就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引发思考,并提出解决措施,以期为今后农村学前教育以及延伸出的乡村基础教育问题提供有效参考。

一、儿童成长要素分析

学龄前儿童进入校园,进行学前环境适应,是对其身心成长、全面发展和意识形态的重要锻炼。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校园、社会是三个动态主体,其中家庭因素作为核心要素贯穿整个成长过程,其中尤其以儿童依附家庭要素最为紧密。从出生到进入校园,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乐趣、性格和心理状态的核心,因此学前教育是孩子从家庭环境走向校园环境的过渡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1]。

二、留守现象形成要素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的发生,主体虽然是儿童,但是他们并不具备改变这种现象的能力,他们仅仅是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的最终承担者。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力量、政策引导、地方管理等途径解决他们的成长需求,带来必须的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但这只是社会大主体能贡献的唯一力量。真正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和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只有改变家庭影响要素,改变父母的思想,让留守现象不再发生,那么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问题和基础教育问题可能就解决大半了。

(一)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核心影响要素

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孩子在 0-6 岁期间对父母有着相当强烈的依赖心理。由于父母的情感缺失会直接造成孩子心理或精神上的危机,使他们缺乏安全感。此外,儿童在学龄前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一个最主要的成长办法,因为父母的长期在外导致缺少模仿对象,或者模仿对象是年长的爷爷奶奶亦或是文化水平低的其他亲属,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意识形态和思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模仿对象。亲密和谐、积极健康的家庭情感互动的匮乏,会造成儿童自卑、孤僻、自闭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导致人格异化,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2]。

三、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造成留守儿童现象的核心在于父母,然而父母为什么会离开家乡,放弃孩子的教育和关怀,背井离乡呢,经过实践与调查发现主要是以下几点因素:

(一)父母就业要素

大部分家长认为家乡就业机会少,待遇低,难以承载家庭经济负担。

(二)父母思想观念要素

少部分家长缺乏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认为家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差,不满足自己的生活追求,迟早会将孩子带进城里接受教育,学前教育只是提供孩子一个玩耍的安全的空间,可以由爷爷奶奶照看。

(三)父母年青化要素

父母呈现明显年青化。通过数据分析,现阶段需接受学前儿童教育的孩子父母普遍为 90 后,1990-1995 年这个阶段的父母占比超过 70% ,其中大多数认为现阶段自己难以承受抚养孩子的压力,也缺乏相应经验,因此选择主动逃避[3]。

(四)父母认识落后要素

少部分家长对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下一代的积极指引。部分父母认为,现在大学生已经失去曾经的价值,经济收入甚至难以比拟农民工工资,因此错误的认为花费大代价接受教育并不值得;此外还存在认为接受教育完全应该由孩子承担,自己只管提供给孩子一个教育环境就好,最终成长模型和自己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并不在意孩子的教育程度,因此留下孩子在农村,自己外出务工。

四、措施与建议

通过实践调查走访以及近年在农村地区的工作经历,结合与同行业从事农村基础教育的老师的交流,笔者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现象是必需的和可行的。尤其以如今的年青化父母,思想观念和认识都属于完全开放化,容易沟通,引起共鸣。

作为基层教育者,不仅仅应该就教育本身反映教育的问题或缺憾,更应该以小见大,反映出社会发展的缺点,并加以纠正,使得农村发展成为一个延续的、紧密的、高品质的闭环结构。因此,笔者就如何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改造乡村环境,助推乡村振兴

通过合理制定乡村规划,编制高质量“十四五”教育计划,建立由上级政府统筹,教育和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地方政府执行的一体化管控模式,改善农村整体风貌环境、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全面实现乡村现代化,吸引人口回流,增加乡村活力,为父母回归乡村做好铺垫,为解决儿童留守现象夯实基础。

(二)引导农村产业升级,创造优质就业条件

通过政府引导和地方的自然资源利用,引导农村产业发展,形成高质高效的农特产业园区,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优质就业服务岗位,打造在家门口上班的环境,吸引父母回乡,以达到照顾孩子和工作的两者兼得的效果。

(三)做好思想观念引导,传递新思想、新意识

建立以地方政府或村委会为主体的夜校培训模式,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开展对父母的教育,传递新思想、新意识、正能量。通过学校组织家校联谊活动或针对性座谈,用教育的细致和理性逐步转变父母的观念,线上线下的模式均可以成为有效的沟通手段,让其意识到孩子的学前教育或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进而逐步引导父母重新给予孩子关怀和关爱,并重新回到孩子的身边。

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尚还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仅是留守儿童问题,这只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已,还有很多很多地区差异化带来的问题。笔者本文仅仅是想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引起大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片面的分析可能仍旧存在漏洞和不足,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村教育的问题是存在解决办法的,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和学校的努力付出,需要社会的集体责任,根本的还是需要父母的爱和陪伴。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经济的提升,农村基础教育已经在一路向好,我们应当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乐观的眼光看待农村教育。

作为一个扎根农村的年轻的学前教育者来说,我愿意奉献我绵薄之力和满腔热血,给予欣欣向荣的可爱的孩子们和这片养育我的大山。仅以本文为农村地区学前留守儿童问题提出粗浅解决策略。希望本文可以引起更多教育同行的共鸣,也希望本文可以真正意义上助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和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曼等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J]. 医学与哲学 (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27):67-69

[2] 王晓丹,陈旭 .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 [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0,(3):57-61

[3] 王丽双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