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器颂忠骨
毕锦轩
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 475001
摘要:本文结合“一带一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介绍了琵琶的发展历程,并以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这首曲子为例,分析了琵琶这一乐器的艺术表现能力。意在通过本文的介绍与分析,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利用“一带一路”优势,更好地做到守正创新,让我们的民族音乐走的更远。
关键词:“一带一路”;琵琶演奏;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
一.琵琶溯源
“曲项短颈琵琶”最早可以追溯到通过一带一路所传入中国的波斯乐器“乌德”。“乌德”这一乐器影响甚远。其不仅向东传入亚洲,影响一部分亚洲国家乐器的发展、改良等,还很早就传入了欧洲,在其影响下演变出了多种属于琉特琴族的乐器,这些琉特琴族的乐器对当时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上所介绍的是当代常见的曲项琵琶,而琵琶一词最早所指的是魏晋时期流传甚广的“直颈琵琶”,也就是现代阮族乐器的前身。当时也有很多出色的“直颈琵琶”演奏家,如阮咸。后来“曲项琵琶”传入中国,琵琶一词就专门代指“曲项琵琶”了。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纵观琵琶的发展,无论是琵琶的传入、形制的变化、指法的改良、演奏方式的改变等,都与“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古至今,丝绸之路都与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影响。例如,根据文献记载,唐朝时期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仑,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京,他的琵琶在长安城风靡一时。且在唐朝的“十部乐”当中,有九部都采用琵琶来伴奏,由此可见,琵琶这一乐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创作背景
1941年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抗日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扫荡,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与群众安全撤离,故意暴露自己,将敌人引上狼牙山,五位革命战士有勇有谋,敌人误认为咬住了主力部队,不断的发起进攻,五位战士用尽一切办法反击,为保证部队与群众彻底安全撤离,一同走上了棋盘陀,在绝壁上,他们纵身跃下,展现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
1960年7月1日,当时正在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三年级的吕绍恩先生在“四边”活动进行中,被学院调回,参加建国十一周年献礼活动的编创工作。在独奏曲创作环节,大家自选乐器,最后仅剩琵琶没有人选择,有两年琵琶基础的吕绍恩先生承担了琵琶独奏曲的创作[1]。九天的时间,他沥尽心血,最终写下了这首令人闻之无不为其动容的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在1960年国乐献礼音乐会上,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首次奏响了这首震撼人心的曲子。在这次首演成功后,该曲迅速在社会各界传播开来,得到了一致高度评价,后被选为古今中国十大琵琶名曲之一。
三.结构构成
《狼牙山五壮士》是琵琶作品创作历史中,第一次运用西方奏鸣曲式结构的尝试[2]。可划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引子,引子部分多运用对比手法,使音乐逐步推进,情景情感逐渐展开;第二部分主要描绘的五位战士的正气凛然和英勇勇敢以及日军侵略者鬼鬼祟祟,畏首畏尾的猥琐形象;第三部分展现的是革命战士与侵略者激战的场面;第四部分表达了人们对革命战士的哀悼与赞颂,雄浑悲壮,余音不绝;第五部分尾声音乐气势雄伟,更具有歌颂性,并再一次将音乐与向高潮。
四.音乐表现
第一部分——引子,采用呼应的手法。首句的la、do、sol、升fa、mi。第一个音la即是《战国策》中《荆轲刺秦王》一文中,太子丹送荆轲时所提及的羽声,尽显悲凉,转而到升fa即“变徴之声”,五位战士英勇慷慨,屹立在狼牙山顶的形象立马出现在听众的脑海中。整个第一句采用拂扫轮的指法,描绘五位战士屹立在狼牙山棋盘陀上,极富悲壮感。紧接着第二句采用轮指,对引子第一句升高八度进行再现,强后即弱与重音音头的运用如泣如诉,更体现出了五位战士坚定不移的决心与视死如归的英勇。然后通过四弦与一二弦、强弱的对比呼应,形象地描绘了号角声与山谷之间的回声,战争一触即发。而后的两句都以mi和sol三度自然衔接下句一次次推进情感。采用满轮指法加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分弦,使音乐更加紧张。最后两句结构大致相同的乐句快起渐慢,并在最后一个和弦做了升高三音的变化,丰富旋律色彩。至此,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主部,do mi sol大三和弦就体现了鲜明的大调式色彩,明朗有力,非常符合五位战士的英勇形象。随后两小节仍是来模仿号声,进一步烘托音乐气氛。紧接着,由四四拍转为四二拍,节拍强弱规律有所变化,结合多变的节奏型,附点以及合理的空拍、止音等,使音乐听起来顿挫有致,如同八路军战士坚定的前进脚步和杀敌决心。第二段后半部分大篇幅的滚奏与拂扫轮,使音乐听起来更加宽广,尽显同八路军战士的豪迈气概。
第二部分副部以si、fa、la三个音开始,在听觉上,与前面两部分的音响效果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原来的明朗,而是尽显阴暗。在这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的音程、和弦,例如,多次运用了降la和sol这个不和谐的小二度,已经连续的附点和三连音的使用,且曲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开始标注了“节奏机械而准确”,使日军猥琐,阴险的丑陋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出来。
第三部分开头运用了小附点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笔者认为,前四个小节,可以理解是这一部分的一个小引子。每拍一强一弱,一长一短。加之后面连续的前八后十六的节奏性,在听觉上重音感觉也发生了改变,表达出敌我交锋向战场冲锋时的紧张与紧迫,将听众从前面的旋律中拉出来,并让其快速的进入到这一部分音乐的环境当中。由此可见,这两个节奏型的运用,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且有很好的效果。在这一段当中,后面的音乐发展也同样有运用这样的素材,并加入新的元素,例如连续的三连音以及段落最后的十六分音符的模进,逐步将音乐推向高潮,描绘战场的激烈。在本段落的最后,由G大调的主音sol进行到其属音re上。由主到属,并以丰富的音响效果和fff的力度为辅,使其半终止的效果更加强烈,表现壮烈的扫弦加满轮双弦和有力度的自由反复的扫拂代表了战争的结束,也交代了五位战士的悲壮结局。
第四部分以大篇幅的摇指开始,前七小节音区集中在小字组,奠定了哀伤,庄严的音乐氛围,如同人民百姓在为五位英雄默哀。第八小节以十六分音符琶音的进行自然地过渡到高音区。这一段旋律像是唱给五位战士的赞歌,又像是在描绘击退敌人后,恢复了短暂的平静的家园,表达了人民对英雄深深的怀念。紧接着,同样以十六分音符过渡到尾声段落。
在尾声段落,通篇运用扫拂的指法(在个别小节采用满轮),且多为四根弦上的和弦按音,具有丰富的和声音响效果,音域宽广,使得音乐表现更佳恢弘,赞颂了英雄壮烈的事迹和高尚的精神,同时也向英雄致以了崇高的敬意!
五.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琵琶的形成与发展,并通过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引入,分析了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音乐表现、以及演奏技法。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途径已经越来越多,我们应该乘着互联网自媒体的东风,普及、传承、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让华夏正音传遍世界!
参考文献:
[1]邓拓.狼牙山五壮士[J].党史文汇,2023,(04):48.
[2]杨双雨.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演奏技法与艺术价值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23.
[3]林乐章.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