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人口双向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王静

邯郸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 056000

引言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传统城乡关系中,人口单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模式导致农村“空心化”与城市“拥挤病”并存,制约了城乡经济循环与社会结构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化,城乡之间逐渐形成经济互动、要素互补、社会交融的新格局,人口双向流动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当前人口双向流动仍面临制度性梗阻、经济机会不均等、公共服务非均衡等障碍,导致流动规模不足、稳定性差。本文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人口双向流动的影响因素,揭示其内在机理与现实矛盾,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一、理论框架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机会:流动的基础驱动力

经济机会差异是人口流动的根本动因。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经济机会的内涵从单一的就业收入扩展至产业多元化、创业环境、资产收益等多个维度。城市凭借产业集聚效应与市场化优势,持续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入;而农村通过土地制度改革、集体经济发展及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兴起,逐渐形成对城市人口的“拉力”。然而,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不足、农村创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农村经济机会的吸引力仍弱于城市,制约了人口向农村的流动规模。

(二)制度保障:流动的规则约束

制度性壁垒是影响人口双向流动的关键因素。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福利差异,构成了人口流动的“隐形门槛”。尽管近年来户籍制度改革取得进展,但附着于户籍的公共服务差异仍未完全消除,导致流动人口在城乡间面临“半城市化”困境。此外,土地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也对人口流动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机制不完善,限制了农民向城市永久迁移的意愿;而财政资源过度向城市倾斜,则削弱了农村对人口流入的承载能力。

(三)公共服务:流动的黏性支撑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增强人口流动黏性的核心条件,而交通管理水平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延伸,深刻影响着城乡公共服务的可达性与流动便利性。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直接影响流动人口的选择,而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效率与管理效能,则进一步放大或缩小了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城市凭借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对农村人口形成强吸引力,但城乡路网衔接不畅、跨区域通勤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叠加高昂的生活成本与落户门槛,导致部分农村人口即便获得城市公共服务资格,也因“通勤难”“出行成本高”而难以长期留驻;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本就降低了城市人口的返乡意愿,而偏远乡村道路养护缺失、城乡客运班线调度不合理等交通管理短板,更让优质医疗资源下乡、城市教师支教等公共服务下沉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与流动人口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交通管理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例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匮乏的同时,城乡养老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因交通物流管理滞后而难以实现;城市“托育难”问题背后,也存在公共托育机构周边交通疏导不足、早晚高峰接送时段拥堵等管理痛点,这些细节反映了公共服务配置与交通管理协同不足造成的城乡错位。

二、城乡融合发展对人口双向流动的促进作用

(一)经济协同发展创造多元机会

城乡融合发展通过推动产业协同、要素流动与市场统一,为人口双向流动创造更多经济机会。例如,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转移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返乡人口提供就业与创业机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则通过技能提升与收入增长反哺农村发展。这种经济互动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人口流动的双向选择性。

(二)制度创新破解流动壁垒

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等改革,为人口双向流动扫清制度障碍。例如,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剥离户籍的福利属性;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与退出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这些改革有助于构建公平流动的制度环境,增强人口流动的自由度与稳定性。

(三)公共服务均衡化增强流动黏性

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与均等化,通过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村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同时,城市通过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降低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提升其留驻意愿。公共服务均衡化有助于形成“城市留得住人、农村引得回人”的良性循环。

三、对策建议

(一)以制度创新破解流动壁垒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户籍的福利属性,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探索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与流转机制,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承载能力。

(二)以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流动黏性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标准统一与供给模式创新,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降低流动人口生活成本;建立城乡公共服务联动机制,促进资源向农村倾斜,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反哺城市”的互动格局。

(三)以产业协同发展创造多元机会

加强城乡产业规划衔接,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与农村产业向城市对接,形成城乡产业互补发展格局;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返乡人口提供就业与创业机会;完善城乡要素流动机制,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结论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人口双向流动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经济机会差异、制度性壁垒、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及社会文化认同差异是影响人口双向流动的主要因素。通过制度创新、公共服务均衡化、产业协同发展与文化融合,可以破解流动障碍,增强流动黏性,推动人口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人口双向流动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撑条件,最终实现城乡经济循环与社会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 杨胜利 , 冯丹宁 , 刘金盼 .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 [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24, 18 (03):1-11.

[2] 郭文娟 .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武汉城乡碳代谢效率评估及影响机制研究 [D]. 华中农业大学 , 2024.

[3] 陈倩 . 城乡融合背景下南京市江宁区蒲塘凹村景观设计研究 [D]. 南京林业大学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