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高玮玲

湖南建投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有企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加之各个领域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而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更加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企业发展。博士后,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效推动国有企业创建现代企业制度,进而保障管理效果、运营效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需要明确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手段,做好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吸引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进而提升国企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促进国企健康稳定发展。

1. 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

1.1 能够驱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竞争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通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把博士人才部署到关键技术岗位中,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可以带来跨学科视野、创新方法,进而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解决难点技术问题[1]。

1.2 能够构建高端人才储备和战略衔接

国有企业通过博士后人才培养,可以填补高层次人才断层,通过吸引国内外顶尖博士,特别是留学人才,加入到国有企业科研团队中,可以有效缓解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并且,博士后出站后留到国企工作,被作为新引进人才,可以享受政策倾斜,成为国有企业未来技术带头人或管理骨干的核心来源 [2]。

1.3 能够深化产学研的融合和成果转化

通过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博士后针对国企实际需求进行研究,把学术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可以打通理论和实践闭环。与此同时,博士后作为交叉学科纽带,能够强化国企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进而有效推动联合研发基地的建立,提升团队创新能力 [3]。

2. 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的原则

2.1 坚持拓展视野原则

在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中,需要坚持拓展视野原则,推动跨领域合作和国际交流。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和高校、科研院所流动站联合对博士后进行培养,对前沿学术资源进行引入 [4]。例如,自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以来,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和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引进多位高校教授作为博士后联合培养合作导师。与此同时,应鼓励跨学科研究,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而更好的适应产业交叉融合趋势。在该过程中,要求博士后不仅在主攻课题上做精、细、实,还要鼓励其在各自课题方向意外,利用工作会议、现场调研、学术交流等手段,了解行业新兴发展领域相关知识,跨方向和跨专业提升业务能力。

2.2 坚持构建全局原则

在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中,需要坚持构建全局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应制定完善、系统的管理办法,包括招收流程、中期评估、出站考核等环节,创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5]。与此同时,需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企业实际需求,聚焦专业前沿领域,瞄准行业难点技术,服务产业升级。例如,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结合集团重大生产、科研需求,在绿色低碳技术及双碳战略、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其他施工关键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

2.3 坚持下到基层原则

在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中,需要坚持下到基层原则,促进科研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实际工作中,应面向生产一线进行选题,把博士后技术创新和现场一线生产需求进行结合,落实国企博士学历人才下基层、接地气、快速成长的战略部署,保证科研成果贴合应用需求。与此同时,可以提供基层调研通道,为博士后配备国企导师,深入项目现场调研,强化产学研纽带。

2.4 坚持守住人才原则

在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中,需要坚持守住人才原则,保障长效发展和人才留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保证博士后享受职工同等待遇,提供给其科研经费、住房、福利,避免人才流失。针对优秀博士后,可以通过校企双导师制,转入技术管理岗或学术领军岗位[6]。针对出站人才,应持续进行跟踪,创建长效跟踪机制,形成引进、培养、留用的闭环。例如,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出站博士后共 9 名,其中 5 名全职博士后均顺利获得内部就业岗位。

3. 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的措施

3.1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体系,进而强化管理力度,提升人才博士后培养效果。在该过程中,应注重构建完善的分级责任机制,对管理层级职责进行明确。针对国企总部设立专职博士后管理办公室,对培养规划、考核标准、资源调配进行统筹制定,且监督执行。针对工作站,负责人需要牵头落实项目推进、导师匹配、经费使用等具体工作,定期向总部提交进度报告[7]。针对联合培养单位,高校或科研机构需要和国企共同实施双导师制,对学术导师、技术导师的协作责任进行明确。与此同时,需要注重动态监管和协同,相关部门要定期巡查工作站运行情况,列席开题、中期考核、出站评审,保证流程合规性;创建国企、高校、政府三方联席会,每个季度对项目进展和问题进行同步,优化资源配置。此外,需要在经费、政策方面提供保障。针对经费问题,可以给予财政补贴、设立国企专项投入。在政策方面,可以提供给博士后职称晋升通道,直接评副高职称,针对突出贡献者可以破格申请正高,缩短其晋升年限。

3.2 创新引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创新引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构建灵活开放的引才生态。在该过程中,需要打破体制壁垒,实施校企双聘制,允许博士后在高校保留职称评定资格的同时参与国企项目,以防其出现归宿顾虑。例如,针对在职博士后,可以提供给其脱产科研保障,原单位保留基本待遇,国企额外发放绩效补贴,消除其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可以创建产业联盟博士后站,推动新设站单位和高校联合培养,跨学科整合资源,推动科研成果定向转化;还可以落实绿色服务通道,为博士后提供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职称直评等一站式支持[8]。除了打破体制壁垒外,还应精准定向引进人才,以产业需求为靶向。在该过程中,可以围绕国企主导产业关键环节,对博士后课题进行设置。此外,可以通过走出去的形式进行精准招聘,深入高校对口院系进行推介;或者是可以和高校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前置人才筛选环节。

3.3 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培养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博士后人才培养质量。在该过程中,可以利用项目驱动和考核闭环、双导师协同这两个措施。在项目驱动和考核闭环中,设计真实场景项目,以国企核心技术公关、国家战略需求为课题来源,保证研究方向和产业痛点的紧密联系,以防学术脱离实际。在考核方面,可以设立阶段性评审机制,初期开题可行性,中期技术突破,末期专利或成果转化率;且引入市场验证指标,如经济效益评估、技术落地率,避免唯论文倾向。在双导师协同中,国企导师主导技术路径规划和应用场景开发,保证研究贴合产业需求;高校导师把控学术前沿性和方法论,指导论文、专利产出,避免科研低效。此外,每个月可以召开一次进展会议,双导师、博士后均要参与,动态化调整研究方向。

3.4 强化自主培养,突出育用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强化自主培养,突出育用结合,进而保证人才留用和发展。在该过程中,可以创建技术孵化平台,共同创建推动在站成果快速产业化。并且,可以设立成果转化基金,针对产生经济效益的专利或技术,给予博士后团队不低于 30% 的收益分成,进而激发其创新动力。此外,需要创建长效激励机制,在薪酬方面可以给予博士后基础薪资、项目绩效、专项奖励;在晋升通道方面可以设立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技术高管的发展路径,优秀博士后可以直接进入到国企核心技术管理层。针对在站期间表现突出的博士后,可以资助其组建独立研发队伍,优先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且配套企业研发经费,支持后续技术迭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注重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推动国企技术创新,提升国企科研实力,还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国企可持续发展。现阶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国有企业博士后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才发展和国企发展。想要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在实际工作中国有企业需要意识到博士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手段,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体系,创新引才政策,拓宽引才渠道,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培养质量,强化自主培养,突出育用结合,在政策、引导、服务保障等方面入手,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提供给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秦子 . 新兴交叉学科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实践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5,8(03):103-106.

[2]马庆丰,王坤,王辽.新时代中央企业优化博士后培养机制提升培养水平的思考[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31(04):42-48.

[3] 王莹莹, 姜骁桐, 李春, 杨卿, 吴依诺. 关于促进博士后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 ,2024,53(06):196-198.

[4] 彭必得 . 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重要作用 [J]. 中国人才 ,2024,(05):35-37.

[5] 何森凯 . 交通行业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用”发展困局及强化措施分析 [J]. 福建交通科技 ,2023,(06):86-88.

[6] 王承波 . 加强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 引领企业科技创新 [J].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1,(05):46-47.

[7] 赵祥辉 , 张娟 . 培养抑或使用:身份定位对博士后职业发展能力的影响——基于 2020 年 Nature 全球博士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3,22(01):100-110.

[8] 郑鈜爽, 阴祖军, 陈飞, 马雄风. 博士后制度下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为例 [J].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2022,(03):4-7+16.

作者简介:高玮玲(1991.6-),女,湖南益阳,政工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团委、工会、人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