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

作者

郭海萍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德阳 618300

引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国家发展指明方向。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增强政治认同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关键构成,肩负着培育学生道德素养、法治观念与政治觉悟的重要职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于全面深化改革、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一重大举措为思政课教学贡献了极为丰富的理论素材,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引。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政策导向,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进而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举措

当前,思政课教学面临着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等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具备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与指导意义,将其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给教学内容注入新活力,让教学更贴合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借助生动的案例剖析、深入的理论解读与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最终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亟需培养拥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与扎实专业知识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与发展目标,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创造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助力其成长为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融合不够深入

部分高校虽已尝试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但在内容融合层面仍存在不足。一些教师对全会精神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致使在教学中仅简单提及,缺乏系统性与深度。例如,在讲解法治相关内容时,未能充分结合全会中关于法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展开详细阐释,导致学生对法治精神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联理解不透彻。

(二)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在教学方法层面,仍有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这类模式在互动性与实践性上存在明显不足。对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类富含实践内涵的内容,未能充分运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方法,使得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效果欠佳。比如,在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时,未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实地调研活动,学生难以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情况的评价指标尚未完善。评价重心多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课堂表现上,缺乏对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全会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全会精神的融入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实现深度融合

教师需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精准把握其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结合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解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内涵,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在讲解法治相关内容时,详细解读全会关于法治建设的新部署,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助力学生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实践性。例如,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关的热点案例,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成功案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典型企业案例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背后的理论依据与政策支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小组讨论与课堂辩论活动,围绕全会精神中的重点问题,如如何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等,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力。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调研当地企业改革成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全会精神的强大力量,增强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感。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学保障

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情况纳入评价指标。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全会精神的能力。例如,可设置实践作业、课程论文、社会调研报告等多种考核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将全会精神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环节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激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四、总结

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培育时代新人意义非凡。当下,在教学内容融合、教学方法革新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习全会精神,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卓青青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往心里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 [J].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5,23(04):101-106.

[2] 李奕苇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 大学 ,2025,(24):73-76.

[3] 蒙良秋 , 黄清荷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逻辑 [J]. 广西教育 ,2025,(1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