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研究
王艳 姜学凤
长春市十一高中 130062
摘要: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这种融合的必要性,分析了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基础,并从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维度阐述了具体的融合策略。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旨在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助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有效推进。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融合
引言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旨在构建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至关重要。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语言能力的重任,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因此,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1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在当今教育格局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融合,有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必要性。这一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多元且复杂的过程,全面发展涵盖了知识获取、技能提升以及心理健康与品德塑造等多个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犹如基石,能助力学生从容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重重压力,培育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健全人格。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富含人文底蕴的学科,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写作训练等活动,引领学生深度思考人生、细腻感悟情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素材。二者有机结合,能从不同维度全方位推动学生的成长,使其在知识学习与心灵滋养上齐头并进。
2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特点
2.1系统性与连贯性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呈现出系统性与连贯性的显著特点。从系统性来看,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精心构建的有机整体。它要求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等各个要素都进行统筹规划。在目标设定上,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制定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的融合目标。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基础的情感认知与行为习惯,初中阶段进一步引导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高中阶段则侧重于价值观塑造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2.2渗透性与隐性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具有渗透性与隐性化的特点,这使得教育过程更加自然且易于学生接受。渗透性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无痕地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字词讲解、文本分析还是写作训练,都能找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感受他们面对人生起伏时的豁达或感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教师在批改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方式。
2.3个性化与多元化
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展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独特魅力。个性化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一事实。不同学生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融合教育充分尊重这些差异,致力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文学作品,从而获得个性化的心理体验和成长。
3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
3.1目标融合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融合是实现二者有效整合的基础。首先,要依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语文教学要求,制定分层且相互衔接的融合目标。在小学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童趣的故事和儿歌,可借此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合作,增强自信心。例如,在学习《孔融让梨》这类课文时,不仅让学生理解谦让的美德,还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3.2内容融合策略
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相关活动,是实现内容融合的关键。语文教材是一座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宝库。众多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多样化的人物形象,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绝佳素材。
3.3方法融合策略
运用情境教学法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实现方法融合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法能够为学生创造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其身临其境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3.4师资融合策略
加强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语文教师与心理教师的协作机制,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学校应重视语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活动。培训内容涵盖心理学基础知识,如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技巧,如心理辅导的沟通技巧、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以及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入语文教学等方面。通过系统培训,使语文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能够敏锐洞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恰当引导。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通过目标、内容、方法和师资等多方面的融合策略,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实践案例也证明了这种融合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课程建设的逻辑演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进阶[J]. 文敏;李雪平.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2(06)
[2]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 丁帅;陈旻.思想教育研究,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