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小学音乐识谱教学与实践探索

作者

陶丹

石门县第四完全小学  415300

引言

核心素养时代,小学音乐课程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是聚焦于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造实践与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识谱能力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基础工具之一,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结构、参与演唱与演奏,更关系到其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建设。尤其在低年级阶段,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呈现出强烈的敏感期特征,识谱教学应契合其认知发展与兴趣导向,避免枯燥机械、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从教材出发,以实践推动教学转型,探索低年级学生简谱识谱教学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小学识谱教学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功能定位

识谱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属于技能性内容,但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等多个维度之中。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真实、综合、多元的情境中建构能力,因此识谱教学必须从“技能中心”转向“素养导向”,即不仅教会学生“怎么看”,更要教会他们“怎么看得懂”“如何用谱表现音乐”,从而实现听、读、唱、演的协同发展,促进综合音乐素养的整体提升。

在湘艺版小学音乐一、二年级教材中,识谱内容大多以节奏模仿、图谱识别、游戏演绎等形式融合呈现,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感知到理解的课程路径,注重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与表现力的同步发展。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手势音高法、节奏口令法、动作强化法等方式,帮助学生将音高与音符、节奏与图形之间建立感知联系,并在教学中注重音乐语言的自然习得过程,避免符号教学的机械灌输和枯燥重复。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其对抽象符号尚未建立稳定认知结构,识谱教学必须依托直观化、操作化的策略,以激发兴趣、建构意义为主要目标,使学生在趣味中逐步建立起对乐谱结构的基本理解与音乐表达的自信心。

二、低年级学生识谱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此时期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以“感性认知—模仿表现—初步理解”为主要路径,因此识谱教学应依据其发展规律进行分层设计和梯度推进。首先,在节奏认知方面,学生对“强 - 弱”节拍的感知更为敏锐,可通过拍手、走步、节奏模仿游戏等活动提升其节奏意识与反应能力;其次,在音高识别方面,应以“do-re-mi”三音为切入点,逐步拓展至五音、全音阶,同时运用音阶楼梯图、身体律动等方式辅助理解音高变化的基本规律。

此外,教师要警惕识谱教学中过度灌输式讲解的问题,过多地解释节奏结构与音符逻辑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理解障碍,影响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方法是“以唱促读、以动促识”,通过整合唱游活动与节奏创编,构建学生“能唱、能动、能辨、能记”的识谱能力系统。尤其在湘艺版教材中,如《龟兔赛跑》一课,采用了“节奏 + 角色 + 动作”的趣味教学法,学生在模仿小动物走路节奏的过程中自然习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基本节奏型,这种方式明显优于直接教授符号规则,更易于儿童接受、掌握并内化为自身的音乐语言能力。

三、教学实践分析:以《龟兔赛跑》一课为例

在湘艺版小学音乐下册第十二课《龟兔赛跑》中,教学围绕“节奏与动作表现”展开,引导学生扮演兔子与乌龟,体验比赛中不同节奏与动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简谱识读自然融入音乐表现与创造之中。该设计契合核心素养理念中的“感知—表现—创造”三维目标,强调学生在故事演绎与音乐表达中的主动参与,增强其节奏感、识谱能力与表现力。

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情境导入,教师以“动物运动会”的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投入;二是节奏体验,模仿乌龟慢行、兔子跳跃,结合鼓点、节奏卡片,引导学生分辨节奏型;三是识谱引导,在模仿基础上呈现节奏简谱,观察“慢节奏 Σ=Σ 长音符、快节奏 Σ=Σ 短音符”的规律,借助手势与节奏卡建立符号认知;四是创编实践,鼓励学生以“龟”或“兔”的视角重新编排节奏,借助律动或打击乐器自由创造,发展节奏迁移与个性表达能力。

通过这一将表演与识谱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了基础节奏型与简谱认知,激发了音乐创作的主动性,展现出音乐技能与艺术素养的同步成长,体现了核心素养理念在音乐课堂的有效落地。

四、优化小学识谱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为了更好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小学识谱教学需要在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上进行系统优化。内容方面,应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重复化,强化“节奏 + 音高”双线并行设计,增强识谱教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识谱知识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从最基础的节奏型、音高认知出发,逐步构建由简到繁的知识阶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方法方面,应加强情境化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图谱游戏、手势律动等方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增强感知记忆与认知迁移能力。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如识谱动画、互动白板、节奏打击 App 等辅助工具,为学生提供多维识谱体验,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简谱基础。

在评价方面,应转向“过程性 + 表现性”评价模式,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识记简谱,更应关注其在音乐活动中是否能将简谱应用于表现和创编,是否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力与表达欲望。此外,教师在识谱教学中应注重生成性评价,引导学生在表演、模仿与创造中获得即时反馈,提升识谱能力的同时增强自我认同与音乐兴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同伴互评、小组展示等合作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识谱教学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过程。

五、结语

小学音乐识谱教学是音乐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基石。低年级学生识谱教学应从儿童认知出发,借助趣味化、情境化、多感官化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节奏与音高的感知结构。以湘艺版《龟兔赛跑》等课程为例的实践证明,识谱教学不应局限于技能训练,而应成为学生音乐表达与审美建构的重要路径。未来,小学音乐识谱教学应进一步深化与核心素养理念的融合,实现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的一体化革新,助力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探索、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培杰 . 指向核心素养的识谱教学策略探究 [J]. 河南教育 ( 基教版 ),2024,(11):80-81.

[2] 张剑锋 . 优化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实践策略 [J]. 教学月刊小学版 ( 综合 ),2024,(09):29-33.

[3] 雷田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与实施策略 [D]. 信阳师范大学 ,2024.DOI:10.27435/d.cnki.gxsfc.2024.00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