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航空管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作者

庄一诺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管理局 710082

摘要:在现代的空管系统中,高度依赖着计算机网络,网络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会受到网络攻击,威胁航空安全。所以在民航空管中,就要采用网络病毒检测、网络安全扫描技术、中间安全保护、访问授权技术等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保证民航数据不会被篡改,提升了航空安全,保证关键航空数据是真实可靠的。

关键词:民航空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民航空管系统会遭受更多的网络攻击,进而容易产生敏感信息泄露等问题,威胁了航空的安全。所以就要开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隔离空管的内网与外网,保证管制员的操作更加合法、合规,让航空更加安全。同时,由于空管系统是国家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证其安全性,就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民航空管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的作用

在民航空管中采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可以保障空中交通的安全,抵御黑客的攻击,减少发生注入虚假飞行计划、雷达数据篡改等问题,避免产生“幽灵航班”。而且采用信息安全管理,也能保护雷达信号,对民航内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的监视,提升关键数据的真实性,防止管制员收到错误的信息。通过冗余设计、容灾备份等方法,保证自动化管制席位、电子进程单系统等一系列空管系统能够实现24小时稳定运行,提升了空中交通的安全。此外,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还可以保护敏感的航空数据,避免航空数据被间谍活动所利用。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时候,采用了端到端加密等技术,可以保护管制员与飞行员之间安全、隐秘的通信,避免数据出现泄露[1]。同时,也能保证雷达、导航系统等空管设备的软硬件供应链更加安全,避免出现后门漏洞。通过安全管理,还能提升民航空管运行的效率,实现自动化的安全审计,进而降低了管制员操作的风险。通过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能够提升航空公司、机场、空管这三方之间的协同效率,保障了飞行的安全性。

2.民航空管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法

2.1加强网络病毒检测

对于民航内的自动化管制系统、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等相关的空管系统来说,需要进行24/7的运行,那么采用传统的杀毒软件,就会因扫描而占用资源,导致空管系统运行出现卡顿、延迟等现象。病毒也会通过USB设备、维护终端、供应链软件等途径渗透到空管系统中,实现了数据的泄露。为了减少民航空管中存在的数据安全问题,就要采用瑞星ESM防病毒软件,对网络病毒进行检测、预防,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首先,采用分层防护体系,在终端层可以部署一些轻量级的端点检测与响应设备,进而能够实时的监控到数据异常行为,并禁用USB自动运行,强制扫描外接设备,保证终端数据的安全。在网络层,则可以采用深度包检测技术,能够识别出恶意的流量信息,也可以采用沙箱隔离技术,对空管系统中的一些可疑文件进行虚拟环境动态分析,一旦检测到危险数据,就要及时进行隔离。在主机层,则要采用白名单机制,仅允许授权的应用进行运行,提升空管网络信息的安全性。

其次,在进行检测的时候,瑞星ESM防病毒软件就会实现自动扫描,一旦发现病毒等异常现象,就会对其进行消除。还可以采用联邦学习技术,跨空管单位来共享威胁情报,同时还能保护数据得隐私。

最后,可以实现威胁情报的共享,接入了民航行业的威胁情报平台,实时同步病毒签名库,进而能够快速的响应新型威胁,提升病毒检测的效率。

2.2实现网络安全扫描技术

在进行网络安全扫描技术的时候,需要先建立资产指纹库,对空管设备的特征进行画像,收录了航管雷达的通信特征、自动化系统、甚高频通信设备等相关画像,并采用被动流量分析技术,自动的识别出没有登记的BYOD设备接入情况。在收录了空管设备特征后,那么就要对业务协议进行深度的解析,重点解析ASTERIX协议的格式是否合规,对AFTN电报路由进行异常检测,并识别出ACARS报文注入攻击特征[2]。在完成异常检测与特征识别后,则要采用扫描策略进行安全扫描,一是时间维度扫描,主要是在航班非高峰时段,执行全量扫描,雷达数据的同步间隙插入到微扫描的窗口,检测其实时系统的状态。在开展重大保障任务前72小时,则要启动“黄金镜像”比对扫描技术。二是空间维度扫描,每周2次对管制主备系统进行无损扫描,同时采用光学隔离扫描技术,来扫描通导设备。在进行扫描的时候,需要明确权限的维度,其中管制员的终端就可以扫描进程白名单校验,服务器则可以对内核模块进行签名验证。在进行扫描的时候,需要开展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扫描过程更安全。例如,采用“心跳包+业务流”的双通道监测技术,在扫描期间持续的检测出雷达数据的丢包率,其中阈值<0.001%,同时也要设置雷达数据保护的熔断机制,当发生异常时,就要立即中止扫描。在保存原始的扫描数据时,留存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及时进行数据更换,保证民航敏感数据的安全。

2.3提升中间安全保护效率

在民航空管系统中,为了能够提升中间安全保护的效率,那么就需要构建基于空管业务流特性的一个动态防御体系,采用瑞星ESM防病毒软件对“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的防护。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软件可以实时监控内存活动,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检测出空管系统中的异常行为模式,对网络数据传输进行实时过滤,加强数据保护效果。在进行数据防护时,需要部署协议解析引擎,进而实现了对ASTERIX数据块进行字段级校验,有效验证AFTN电报内SITA格式的合规性,并对METAR报文的语法树进行检测,保证“传输中”的数据得到有效防护。同时,也可以开展微隔离方法,对空管业务逻辑进行区分,划分出三种安全域,一是实时控制域,主要是管制指令传输通道,延迟要求需要小于50ms;二是战术协调域,其是飞行计划的处理区,吞吐量要求是≥1Gbps;战略决策域,主要是空域的管理单元,其中审计日志要保留至少6个月以上。在划分了安全域后,就要生成动态保护策略,主要是基于管制意图,进行具体的访问控制,重点监测雷达数据注入情况、飞行计划劫持情况,实现了中间安全保护的目标。

2.4完善访问授权技术

为了保证民航空管的安全,那么就可以采用访问授权技术,实现信息安全的管理。

首先,要构建分层授权体系,将空管系统的资源有效划分为关键级、重要级、普通级这三个级别,不同的级别就要采用不同的授权策略[3]。例如,关键级主要是实行“双人授权”的机制,任何配置的变更,都需要至少两名持照管制员,相互监督操作。在进行访问授权时,需要基于岗位职责,实时的调整权限,如,塔台管制员就仅仅可以访问本管制扇区内的雷达数据。

其次,采用身份认证的授权方法,采用生理特征、行为特征以及动态的授权方式,例如,在管制席登录的时候,就需要同时验证指纹、管制员指令语音以及动态令牌,实现了身份验证,保证空管信息安全。同时,也可以采用空管专用PKI体系,为不同的业务域颁发差异化的数字证书,并设置证书的有效期,实现短期验证效果。

最后,采用会话生命周期管控方法,当系统检测到管制员终端GPS位置与注册地不符的时候,就会立即终止会话;当检测到雷达参数修改频率异常增高的时候,会立即终止会话。在检测到异常行为后,就要开启应急管理,启动应急响应状态,自动激活备用的权限矩阵,这样就能简化跨席位协作的流程,应急权限的有效期要与特情的状态绑定,当系统恢复正常后,应急权限也会自动回收,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结论:

综上所述,对民航空管中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进行优化分析,不仅可以保证航空的安全,还能维护国家安全,避免航空数据出现泄露。在进行安全管理时,主要是从病毒检测、安全扫描、安全保护、访问授权等方面入手,让民航空管更安全,为智慧民航建设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挺,马勇,朱涛.民航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应对[J].民航管理,2024,(05):53-55.

[2]吴国延.加强民航单位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的思考[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07):240-242.

[3]侯静文.提升民航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筑牢网络安全防线[J].中国航班,2021,(11):97-99.

作者一姓名:庄一诺 ;性别:女  ; 出生年月:1998 3 ;籍贯:陕西省西安市  民族: 汉  ;最高学历:本科 ;目前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通信大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