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大专院校“大思政”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赋能研究
李晓虹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6
引言
“大思政”理念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范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形成育人为本、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育体 变,“大思政”呈现出内容多元、形式丰富、路径多样的特点,为职业素养的培 变的就业环境,大专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深化“大思政”理论研究,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一、“大思政”理念解析及其在大专院校中的实践现状
(一)“大思政”的理论基础
“大思政”教育理念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 论根基源于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 向同行”要求,该理念构建起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本质属性看,大思政强调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辩证 其理论包含三个方面:在主体维度上要求党政干部、专 上形成从入学教育到毕业就业的闭环培养链条;在空间维 联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其提供根本遵循, 政教育更具象的职业价值塑造功能。
(二)大专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专院校思政教 现状呈现典型的三重特征,在体系建设方面, 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仍存在表层化现象, 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思政教育注入 育尚未形成标准化方案;在成效评价 理论知识。深层次矛盾体现在,传统 思政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针对高职 大思政教育生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机统
二、就业导向下职业素养的内涵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要求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对 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当前我国 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 置于人才培养的前置位置,改革强调德技并修 养全过程,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 发展需求,关注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 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改革趋势倒逼着职业院校 标,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路 职 业素养培养体系
(二)就业市场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分析
当前就业市场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化的特征。从行业反馈来看,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转向复合素质型,职业素养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尺。具体而言,就业市场对职业素养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职业价值观层面,企业普遍重视员工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这些内在素养直接影响工作稳定性;在职业能力层面,除专业硬技能外,沟通表达、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软技能成为企业选人用人的指标,特别是在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跨岗位适应能力比单一技术能力更受青睐;在职业行为层面,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职业规范意识、时间管理能力和抗压韧性。随着现代产业的不断迭代升级,职业素养的内涵也在动态扩展,数字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等新兴要求也正逐步纳入用人标准体系。
(三)就业导向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意义
第一,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专业技能外,良好的职业素养,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等,已成为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高职学生通过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可以更快地融入职场,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二,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高职学生面临着来自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的竞争,通过提升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可以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增加就业的机会,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有助于高职学生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第三,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素养除了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通过提升职业素养,高职学生可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职业上取得成功,也能在个人生活中获得幸福满足。第四,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质量。高职学生是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质量,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大思政”对职业素养培育的赋能路
(一)思政教育促进职业价值观塑造
“大思政”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全方位的价值观引导机制,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在理论教学层面,思政课程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职业价值理念系统融入了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剖析典型人物事迹和行业标杆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职业价值的本质内涵。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可以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以真实可感的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实践教学方面则应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通过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道德规范,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行为。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职业价值观的塑造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职业发展的韧性。
(二)思政课程融入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职业能力培养的范式,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系统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在数控加工课程中融入可以“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培养,在设备维护课程中强化“安全责任”的职业伦理教育;商贸类专业则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突出“诚信经营”理念,在电子商务课程中注重“守法合规”意识培养。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采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等教学模式,职业能力训练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统一。如在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中,设计“红色工业文化产品设计与制作”的综合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质量检测等全流程任务过程中,既能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又可以培养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职业核心能力。实训环节则要通过开发具有思政内涵的实践项目,如“乡村振兴技术服务”“社区智慧养老方案设计”等真实课题,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三)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大思政”教育通过创新育人方式,可以构建起职业综合素质培养的立体化体系。校内教育层面,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践等纳入思政教育体系,系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通用职业能力。校外实践环节,重点建设一批具有思政特色的实践基地,开发“党员示范岗”等特色实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锻炼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指导深度融合,通过开设“职业心理调适”“职场压力管理”等专题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职业心态,提升情绪管理能力。数字化手段的运用进一步拓展教育空间,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开发系列微课程。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碎片化、随意化的不足,使学生的职业发展更具竞争力。
(四)思政育人推动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深 价向多元化发展性评价转变,构建起动态全面 ,把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评价标准,形成 体上实现校内外多元参与,除专业教师外引入企 养发展状况;在评价内容上突出过程性成长, ,特别关注学生在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 采用行为观察记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 推荐、生涯规划指导等服务衔接,真正发挥评价的育
(五)思政育人与就业服务体系的联动
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中,要深度融入思政教育模块,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区域产业需求结合,引导学生树立“国家需要就是就业方向”的择业观。校园招聘活动注重价值引领,优先引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组织“国家重点领域企业专场”“乡村振兴人才计划推介会”等特色招聘活动,为学生搭建服务国家战略的职业发展平台。就业跟踪服务延伸思政教育链条,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数据库,定期开展就业质量调研,通过优秀毕业生典型案例反哺在校生教育。校企合作深化育人内涵,与企业共同制定职业素养标准,思政要求纳入实习考核指标,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特别是在顶岗实习管理环节,建立实习过程思政考评机制,可以把职业道德表现、职业规范遵守等情况纳入实习成绩评定。
四、提高“大思政”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赋能的策略
(一)完善“大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大思政”理念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应 破传统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割裂的局面,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具体 相关内容的渗透,把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等素质 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强化理想信念感。课程体系需多样化, 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实践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程的针对性,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背 应动态调整课程内容,紧贴就业趋势,培养学生适应职场变化的能力。
(二)加强教师队伍“双师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思政理论素养,又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能把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加强教师“双师型”建设,要从多个方面发力,包括加大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支持教师参与行业实践交流;鼓励教师跨界学习,增强思政教育理念的理解能力;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创新教学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案例教学,结合行业前沿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悟职业道德,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提升。
(三)建立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机制
现有的评价机制应突破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实践记录、项目成果等多种形式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结果性评价则通过毕业设计、实习表现、企业反馈等方式,客观反映职业素养的实际应用水平。评价机制应强调学生主体参与,鼓励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增强评价的公正性,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形成良性循环。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机制有助于量化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为高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从而提升“大思政”赋能职业素养培育的整体效果。
(四)构建多维度职业素养实践平台
构建多维度的职业素养实践平台,是促进学生将“大思政”理念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平台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应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社会服务实践等多样化渠道,形成校内外联动、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网络,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创设的职业环境中锻炼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职业道德等核心素养。实践平台建设要注重资源整合,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应充分发挥数字化手段的作用,利用虚拟仿真、在线实训、职业能力测评系统等现代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多维度的职业素养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助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语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职业挑战愈发复杂多样,职业素养的培养关乎学生个体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人才结构的优化, 大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其传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价值,更通过理念拓展和实践深化,积极回应了就业导 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既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在技术变革浪潮的推动下,教育人员应当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探索多元赋能路径,促进学生思想品质与职业能力的协同提升,助力青年学子在职场中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
参考文献:
[1] 杨仲迎 . 数字化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 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J]. 重庆社会科学 ,2025(1):66-81.
[2] 袁贵彬, 王倩. 奋斗精神赋能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作用路径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 心理学进展 , 2025(5):7.
[3] 冯兰茹 . 高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5(8):129-131.
[4] 祝敏. 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2024.
[5] 王正青 , 张玉超 . 公益创业教育赋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 [J]. 现代大学教育 ,2023(1):8-16.
作者简介:李晓虹(1975.5--),女,汉族,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