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文化在认知发展理论中的角色

作者

刘江虹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1 引言

认知发展理论是心理学中主要研究个体如何从婴儿期到成年期发展出复杂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因此,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非常必要。皮亚杰主要强调“图式”的作用,认知发展不仅在于知识的增长,还在于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上;维果斯基主要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布鲁纳强调认知发展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文化”在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心理学家对此重视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将通过分析不同理论是如何解释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探讨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和未来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2 认知发展理论概述

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 , 人的认识发展 , 不仅表现在知识的增长上 , 更表现在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上 , 图式的发展水平是人的认识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 既是认识发展的产物 , 又是认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皮亚杰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知识,认为认知发展是普遍的、阶段性的。他的许多概念和观点均来源于生物学 , 以生物学的适应论解释心理的发展 , 生物上的成熟在认识的发展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而社会环境在认识的发展中不占重要地位 [1]。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局限是生物学化和忽视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 文化因素较少涉及,并非在所有文化中普遍适用。

2.2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与更有经验的社会成员(如父母、老师或同伴)的互动来实现。他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在认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文化工具(如语言、文字、数学符号、艺术等)在认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工具是文化传承的媒介,帮助个体组织和理解世界。例如,儿童最初通过与成人对话学习语言,之后将这种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工具。总之,维果斯基的理论将文化视为认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如语言、符号的文化工具 , 在认知发展中又发挥了核心的作用。

2.3 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

布鲁纳将皮亚杰的“认知”和“结构”、维果斯基的“历史”和“文化”相融合,试图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联结起来,建立一种普适性的文化心理学。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认知发展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文化和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作用。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强调儿童通过探索和发现学习,这一过程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文化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影响个体的认知发展,而教育应根据文化背景进行调整,以促进认知发展。

2.4 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将认知过程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关注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该理论较少直接涉及文化因素,未能充分解释文化如何影响信息处理过程,但承认文化背景可能影响信息处理的方式。因存在文化适应性的可能,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文化背景如何影响信息加工过程。

3 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在认知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塑造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发展。

3.1 文化提供认知工具

文化为个体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如语言、符号系统、技术和社会实践。这些工具帮助个体理解和组织外部世界,促进认知能力的提升。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文化工具(如语言、数学符号等)是认知发展的核心,个体通过与文化的互动,内化这些工具,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认知能力。布鲁纳的符号表征认为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如语言、艺术、数学符号等)是认知发展的关键工具,它们使个体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复杂的信息加工。

3.2 文化塑造思维方式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阶段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所有儿童都按同样的顺序经历认知发展的各个阶段。这必然认为所有人的认知结构是相同的 , 存在着思维过程的普遍性。人类学家格拉德汶、心理学家格林费尔德等人则指出 , 在不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中 , 存在着思维过程上的根本的不相同 [2]。维果斯基和布鲁纳强调文化背景对认知发展的具体影响,认为不同文化可能塑造不同的认知能力。例如,西方文化倾向于分析性思维 , 关注物体和个体的独立性,而东方文化则倾向于整体性思维, 关注关系和背景。

3.3 文化通过社会实践促进认知发展

文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 如教育、游戏、仪式等为个体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这些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途径,也是认知能力的培养方式。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强调,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与更有经验的人(父母、老师)进行互动,能够完成他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从而实现认知发展。莱夫和温格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中的合法边缘参与逐步实现的。旧石器时期大量的石器反映了人类具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大脑结构的改变以及脑容量的扩充在某种程度上标示着古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其相关证据为古人类石器制作技术变迁和其认知神经基础发展之间搭建了必要的关联。可以说,古人类认知能力的涌现正是在石器制作等文化实践活动中逐渐习得的 [3]。

3.4 文化传递价值观和认知框架

文化不仅传递知识,还传递价值观、信念和认知框架。这些内容影响了个体如何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布鲁纳的文化叙事理论认为,文化通过叙事,如故事、神话、历史等为个体提供了认知框架,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身份和世界的意义。在布鲁纳的著作《有意义的行为》中,他对“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文化”不是一种物质或精神实体,而是人们对世界的共同建构和塑造的产物,是人们共享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的集合。文化认知理论研究表明,文化通过共享的价值观和信念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和决策过程。

3.5 文化差异造就认知多样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表现出认知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了文化的适应性和创造力。跨文化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例如语言对颜色分类、空间感知和时间理解的影响。跨文化合作可以促进认知发展理论的完善。多元文化教育则强调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关注文化多样性,尊重并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知发展理论还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多样性,避免过度普遍化。

4 未来研究方向

4.1 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动态作用

文化变迁,如全球化、技术进步,正在深刻改变个体的认知环境和认知方式。研究文化变迁对认知发展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个体在动态文化背景下的认知适应过程。如全球化如何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风格,技术进步,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的出现和使用,如何改变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研究方法也具有多样性。纵向研究、追踪文化变迁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长期影响。实验研究通过设计模拟文化变迁场景的实验,研究其对特定认知能力,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4.2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认知科学与人类学的结合:进入 21 世纪以来,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变得越来越普遍,心理学和人类学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开始逐渐增多。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正是这种交往和融合所孕育出的硕果之一 [4]。

发展心理学与与认知神经科学:从神经、行为和情境三个水平, 对认知发展的方方面面进行整合性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集中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基因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多种研究方法 , 如行为研究、神经成像技术、分子遗传学、计算机模拟、单细胞记录和神经化学化验等 [5]。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同样研究学习经验是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

教育心理学的文化视角:左梦兰最早以皮亚杰守恒实验中的五个项目测查了云南省 5个民族共7 个儿童群体, 结果发现, 儿童获得守恒概念的时间主要受文化教育的影响[6]。

文化多样性与认知发展理论的完善

认知发展理论旨在解释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和利用知识。然而,传统理论主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难以解释文化多样性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为了完善认知发展理论,未来研究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在理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中寻找平衡点。在跨文化比较中验证现有理论的普遍性,并探索是否存在人类认知发展的共同基础。二是重视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将文化视为一个核心变量,并探索文化因素如何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认知发展。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多样性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并识别不同文化背景下认知发展的共性与差异。在对西方理论进行借鉴的同时,也要加强本土化研究,构建更适合解释本国文化背景下认知发展特点的理论,开发更具文化敏感性的研究工具和方法。未来研究需要在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找到平衡,并构建更加文化敏感的认知发展理论,以更好地解释人类认知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5 结论

文化在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提供了认知工具,塑造了思维方式,通过社会实践促进认知发展,传递了价值观和认知框架,并推动认知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理解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教育策略,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以完善认知发展理论并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郎筠 .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简析 [J]. 科技信息 ,2011,(15):160+159.

[2]卢濬《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受到挑战》, 载于《心理科学通讯》,1983 年第4 期第4 页.

[3]郭虹 , 王姝彦 . 实践·交互·适应:认知演化的文化可塑性 [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4,41(05):43-50.

[4]李鹏程 , 罗媛 . 心理学与人类学的再联结——布鲁纳文化心理学中的人类学经验 [J].心理学探新 ,2024,44(01):3-10.

[5]刘 俊 升 , 桑 标 . 发 展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研 究 述 评 [J]. 心 理 科 学 ,2007,(01):123-127.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07.01.029.

[6]左 梦 兰 . 儿 童 认 知 的 跨 文 化 研 究 [J]. 心 理 科 学 通 讯 ,1983,(03):16-22+66.DOI:10.16719/j.cnki.1671-6981.1983.03.005.

作者简介:刘江虹(1998.9),女,汉族,云南红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