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课程背景下教学技能大赛的优势发挥与弊端规避路径探究
洛嘉彤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1
引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心智与行为奥秘的科学,其基础课程是学生步入心理学学术殿堂的基石。这门课程往往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性地接触心理学科学体系,它不仅为专业学生未来的深入学习奠定理论和思维基础,也为非专业的学生提供了理解自我、洞察社会的重要科学视角。因此,心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建立起对心理学的科学认知,克服“心理学即常识”或“读心术”等普遍存在的误解,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背景下,为了响应国家对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号召,并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明确的抓手和激励机制,各级各类的教学技能大赛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些竞赛为广大教师,特别是处于职业生涯起步阶段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风采、交流教学艺术、锤炼教学基本功的宝贵平台。它鼓励教师们跳出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应用以学生为中心、互动探究式的现代教学方法,为沉静的课堂注入了活力与创新的气息。
一、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技能大赛的优势发挥
(一)以赛促教:锤炼青年教师的教学硬实力
教学技能大赛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强劲的外部驱动力。备赛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系统性的教学能力自查与提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甄选与重构,到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再到教学评价的实施,整个链条促使参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审视与打磨。通过院级、校级、省级的层层选拔,形成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有效激发了青年教师钻研教学、投身教学的热情,极大地缩短了其成长周期。
(二)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心理学基础课程中不乏抽象、难懂的理论。优秀的教学竞赛作品往往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案例、贴近生活的情境以及互动性强的活动巧妙结合。例如,通过情景模拟来讲解“从众心理”,通过小组辩论来探讨“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都能有效打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沉闷,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课堂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知识内化。
(三)以赛促改:引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技能大赛是教学改革理念与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大赛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学创新”等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革新。例如,“课岗证赛”四位一体的融合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学与特定岗位需求、职业资格认证及技能竞赛相结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此外,虚拟仿真实验、在线互动平台、人工智能助教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在大赛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地融入心理学课堂,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搭建平台:促进教学经验的广泛交流与传播
教学技能大赛超越了单一学校的界限,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教师搭建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通过观摩学习优秀选手的现场展示,聆听资深专家的精辟点评,教师们可以开阔视野,博采众长,获得宝贵的教学灵感。赛后,获奖的优秀教学设计、典型教学案例和精彩课堂实录等成果的推广与共享,能够发挥出更大的示范辐射效应,从而带动一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心理学基础课程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心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技能大赛的弊端规避
(一)规避形式主义,回归教学本质
部分比赛可能存在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倾向,导致“表演化”教学的出现。参赛教师可能将过多精力投入到制作华丽的 PPT、追求辞藻的优美和舞台效果的震撼上,而教学内容本身却略显单薄,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启发。
规避路径:首先,应优化评审标准体系,提高对教学内容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以及师生真实互动效果的权重,降低对非必要的“炫技”环节的评分。其次,可以尝试引入“无准备教学”或“随机抽题”等环节,考察教师在真实情境下的应变能力和教学功底。最后,大力倡导“常态化教学”的理念,鼓励教师将比赛中的精彩设计转化为日常教学中可持续、可复制的常规环节,让教学回归育人初心。
(二)打破内容固化,鼓励教学创新
在追求名次的压力下,一些教师可能会选择自己最擅长、最不容易出错的“安全”章节和传统教法进行展示,长此以往,可能导致比赛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新意,难以体现心理学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的魅力。
规避路径:在赛制设计上,可以设立“教学内容创新奖”或“教学方法突破奖”等单项奖,激励教师大胆尝试。同时,鼓励将学科前沿动态、社会热点议题(如人工智能伦理、网络心理健康等)融入教学设计,引导教师保持对学科发展的敏感度。此外,鼓励跨学科融合,将心理学与社会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其他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内容。
(三)缓解教师焦虑,营造健康生态
过度渲染比赛的竞争性和结果的重要性,容易给青年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催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不利于其形成稳健、平和的从教心态和长远的职业规划。
规避路径:组织者需要积极营造“重在参与、旨在交流、共同成长”的竞赛文化,淡化名次排序,强化过程中的学习与收获。将教学竞赛与常态化的教学督导、集体备课、教研沙龙等活动有机结合,构建一个长效、可持续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同时,学校层面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疏导服务,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竞争与压力。
(四)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如果教学竞赛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背诵上,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考察,就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可能善于纸上谈兵,却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
规避路径:在比赛环节中,应增加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例如,可以设置心理咨询技能模拟、心理实验设计与操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策划等环节。同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邀请心理服务行业的一线专家担任评委或导师,将业界对人才的真实需求反馈到教学竞赛和日常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不与社会实践脱节。
三、结论
综上所述,心理学基础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技能大赛是一把“双刃剑”。其在提升教师能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教学改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同时也潜藏着形式主义、内容固化、加剧焦虑和脱离实践等风险。为了使其效能最大化,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通过优化评审标准、创新赛制设计、营造健康竞赛文化、强化实践导向等多维度的路径,引导教学竞赛回归其服务教学、促进发展的本质。唯有如此,教学技能大赛才能真正成为点燃教师教学激情、照亮学生求知之路、推动心理学教育事业不断前行的强大引擎。
参考文献:
[1] 刘淼 .“课·岗·证·赛”背景下学前心理学课程改革实践路径研究 [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04):54-57.
[2] 张微 , 李崇爱 , 陈芳芳 , 等 .“金课”理念下基于课岗证赛融合式的心理学教学新路径探赜 [J]. 成才 ,2024,(03):120-121.
[3] 傅亚强 . 教师教育专业心理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构建 [J]. 高教学刊 ,2024,10(04):173-176.
[4] 张彩艳 , 何小轮 , 白亚波 .“岗课赛证”融合下的“学前心理学”课程建设 [J]. 科技风 ,2022,(33):40-42.
[5] 苏艳梅 .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心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J]. 心理月刊 ,2021,16(18):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