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

陈卓

天津市公用技师学院 天津 300000

引言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国家关切、群众关注的社会性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质量已经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应主动对心理危机个案进行复盘与反思,瞄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问题,研究寻找工作优化的对策“良方”。

1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1)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人的心理特点,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其心理需求,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和感召力,最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渠道。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消除压力和困惑,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形成正确的三观,进一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 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第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平等、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载体,本质在于践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心爱护学生”的教育理念。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成长陪伴者”增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同时要对不同心理特征与需求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关怀策略,并建立多维沟通与情感支持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第二,增强教师综合素质。师资能力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实际渗透水平与效果,提高其在教学渗透中的综合素质与主动性要注重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要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政治理论素养,践行课程思政,发挥育人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说, 既要加强其面向学生时的思想政治价值引领,更要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基本原理、技巧和方法等,使其具备渗透教育的基本能力;提升心理健康实践技能。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通过定期开展团体辅导等活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支持机制,帮助教师树立积极心理意识,让学科渗透成为自觉;搭建教学反思长效机制,跟踪观察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心理辅导技巧的使用度与成效,帮助其及时进行结构化反思。只有培养同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专业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团队之间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成效。

2.2 培养高水平综合型教师队伍

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人员各自为战,缺乏资源整合和深度协作,学科之间的深度协作和沟通较少,缺乏综合型人才。要走出当前困局,不仅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培训,还要以开放的态度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不同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深度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努力,联合培养,从而迎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新局面,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

2.3 推行辅导员专业能力交互式赋能计划

高校在对新入职辅导员进行岗前培训时,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训的核心板块,通过“理论学习 + 案例研讨 + 实操训练”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进一步快速提升新入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与此同时,高校也可以积极通过依托思政工作创新项目、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等多个平台,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心理沟通技术与思政话语转换”专题研究,进一步促使高校辅导员把心理咨询中的倾听技巧、认知调整方法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沟通策略,从而达成辅导员从“事务管理型”向“专业育人型”角色转型的目的。如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的“谈心谈话案例问诊”活动,在心理学专家与高校思政骨干共同深度多层次解析心理谈话记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辅导员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度。

2.4 努力实现各学段一体化的共建目标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基于对大量危机案例(尤其是极端个案)的深度复盘与全面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前端”“关键症结在链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是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有效策略。第一,“建机制”,要通过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章立制,不断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的制度机制,确保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定位清晰,工作开展有序。第二,“建队伍”,大中小学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互通,取决于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要结合各学段的工作重点,加强队伍培训培养,保障各学段工作的良性链接、互动有力。第三,“建资源”,要以一体化的理念,对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危机干预工作记录等,进行整体考虑设计、统筹规划建设,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各学段心理健康共建发展。

2.5 创新教育方法,渗透教学各环节

第一,情景体验法:建立认知与情感的联结场域。教师可针对教材内容相应地创设多维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专题时,可以设置“珍爱生命”交流会,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面对消极情绪,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并珍爱生命。将理论内化为可感知的心理成长历程,实现知识学习与心理调适的同步深化。第二,活动教学法:搭建知行转化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如组织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让学生参与具体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环节,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与社会接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担当精神,在实践中将道德规范转化为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内化为优良心理品质。第三,赏识教育法:创设积极心理的强化机制。教师应充分考虑高校生的差异化特征,贴合心理需求,建立多维度的赏识评价体系,除给予知识层面的正向反馈外,还要及时记录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行心理交流;第四,强化家校社沟通,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心理保护意识和能力。如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重点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共文化场所等外部资源,有效延伸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场域,更通过多方主体的资源整合与深度参与,形成了目标统一、优势互补的教育合力。

结语

伴随社会竞争的加剧与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国家教育战略关注的核心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和思想动态塑造的关键时期,为促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希望以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深度渗透,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金志秀 . 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J]. 教育探索,2004(04):70-71.

[2] 邹玉 .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心理教育渗透途径探析 [J]. 亚太教育,2015(17) :85.

[3] 王强 . 试论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