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协同沟通的痛点与挑战
吴小玲
深圳市宝安区下十围小学 518103
摘要:小学德育工作中,家校协同沟通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小学家校协同沟通在德育方面存在诸多痛点与挑战,如沟通渠道不畅通、沟通内容片面、沟通方式不当、家长参与度不高以及缺乏有效反馈机制等。本文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促进小学家校在德育工作中实现更有效的协同沟通,共同推动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家校协同沟通;痛点;挑战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德育中承担着共同的责任。有效的家校协同沟通能够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效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小学家校协同沟通在德育方面面临着诸多痛点与挑战,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家校协同沟通在德育中的痛点与挑战
(一)沟通渠道不畅通
目前,小学家校沟通渠道虽然多样,但存在不畅通的问题。一方面,传统的沟通方式如家长会、家访等,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保证沟通的及时性和频繁性。例如,家长会一般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家访也往往因为教师工作繁忙而难以覆盖所有学生家庭。另一方面,现代沟通工具如微信、QQ 等,虽然方便快捷,但信息容易被淹没,导致重要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家长。此外,部分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信息传递存在滞后和失真的情况。
(二)沟通内容片面
在家校沟通中,沟通内容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心理健康。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于学生的品德行为、兴趣爱好、情绪变化等方面提及较少。这种片面的沟通内容使得家长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无法有针对性地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
(三)沟通方式不当
部分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存在沟通方式不当的问题。一些教师习惯于以权威者的身份与家长交流,语气生硬,缺乏亲和力,容易让家长产生抵触情绪。此外,在沟通中,教师往往只是单向地向家长传达信息,缺乏与家长的互动和反馈,导致家长参与度不高。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学生的问题,教师可能缺乏沟通技巧,无法有效地与家长合作解决问题。
二、(一)畅通沟通渠道
整合传统与现代沟通方式对于小学家校协同德育至关重要。学校需精心规划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沟通途径的时间与频次。家长会可每学期举办两次,详细且全面地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整体情况;家访则针对个别学生,一年至少安排一次,深入家庭环境了解学生背后的成长背景。与此同时,借助微信、QQ 等现代通讯工具搭建班级家长群,每日分享学生在校园内的德育点滴,如好人好事、文明行为等。另外,开发专属的家校沟通平台,依据学生信息精准推送个性化德育资讯,家长能即时反馈看法,确保沟通无阻。
建立定期沟通制度能让家校联系更为紧密。除常规家长会和家访外,学校可推行每周一次的线上德育小结发布制度,以文字、图片或视频形式呈现学生本周在品德方面的表现。每月再组织一场线上或线下的家长与教师交流活动,线上可通过视频会议展开讨论,线下则以座谈会形式进行深度沟通。如此一来,家长能持续且及时地掌握学生在校的德育状况,为协同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丰富沟通内容
全面关注学生发展要求教师在家校沟通时拓宽视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品德塑造、心理健康及兴趣爱好培养都不容忽视。教师要向家长详细介绍学校丰富多样的德育课程,像主题班会、品德课教学内容等,分享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和显著进步。同时,主动询问学生在家中的日常品德表现,比如是否尊敬长辈、有无承担家务等,以及近期的心理变化,以便全方位了解学生,共同促进其健康成长。
提供个性化沟通内容旨在满足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对于品德表现优异的小学生,教师可与家长一同挖掘孩子的成功经验,如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过程、榜样学习经历等,并在家长群体中分享推广。而对于存在品德问题的学生,教师要与家长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从家庭环境、社交圈子等多方面深入分析原因,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制定一对一的教育方案,助力学生改正不足,提升品德素养。
(三)改进沟通方式
增强沟通技巧是教师在家校协同德育中必备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参加专业的沟通技巧培训课程,深刻领悟以平等、尊重姿态与家长交流的重要性。在对话过程中,注重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避免使用命令式、批评式语句。例如,将“你家孩子又犯错了”改为“最近孩子在某些方面遇到了小挑战,我们一起探讨下怎么帮助他”。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家长心声,耐心听取他们的教育困惑和期望,以此构建和谐信任的合作关系。
加强互动与反馈能提升家校沟通效果。教师可通过设计有趣的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看法和建议,问卷内容涵盖对德育活动形式的喜好、对家校沟通频率的期望等。在线上讨论区发起热门德育话题讨论,鼓励家长各抒己见。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教师要在 24 小时内给予回应。遇到关键问题,及时安排面对面沟通,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传递,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四)提高家长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是激发家长参与小学德育积极性的关键。学校利用家长会这一平台,邀请教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阐述家庭在孩子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重大责任。通过生动案例展示家庭氛围、家长言传身教对孩子品德形成的深远影响。在家长学校课程中,详细介绍学校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如校园文化节中的品德展示环节、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目标等,点燃家长参与热情。
提供参与机会和平台能让家长真正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德育课程开发,发挥家长不同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优势,如警察家长可参与法制教育课程,医生家长能助力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家长志愿者活动,如校园安全巡逻、图书馆秩序维护等。家长在这些活动中亲身感受学校德育工作的运作,增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结语
小学家校协同沟通在德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存在着沟通渠道不畅通、沟通内容片面、沟通方式不当、家长参与度不高以及缺乏有效反馈机制等痛点与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和教师应采取畅通沟通渠道、丰富沟通内容、改进沟通方式、提高家长参与度和建立有效反馈机制等策略,促进小学家校在德育工作中实现更有效的协同沟通,共同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只有家庭和学校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小学生。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策略. 吴平年.甘肃教育,2019(24)
[2] “双减”背景下德育的创新策略. 李永东.甘肃教育,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