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王君堂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红山小学 741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深度阅读作为一种高质量的阅读模式,能够助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思维品质与语文素养。本文深入探讨深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剖析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
一、引言
在语文学习的体系中,阅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发展思维的重要渠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一要求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场景中,许多学生的阅读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思考。深度阅读则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核心,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与价值,进而有效提升阅读质量,推动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推广深度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二、深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1 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内化
深度阅读要求学生突破文字表面的局限,深入探寻文本的丰富意义。以记叙文阅读为例,在学习《将相和》时,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故事的大致情节,而应通过细致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深入理解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的知错能改等性格特点。进一步思考他们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与化解,从而精准把握文章“将相和则国家兴”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新学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互融合。比如,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人物品质的认知可能较为零散,通过对《将相和》的深度阅读,他们能够将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品质特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框架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这样一来,学生真正掌握了阅读内容,并且能够在实际运用中灵活调动这些知识,无论是在写作中塑造人物形象,还是在口语表达中阐述对人物的看法,都能游刃有余。
2.2 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深度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的过程。在阅读议论文时,如《为人民服务》,学生需要仔细分析作者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剖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像张思德的事迹等。同时,判断作者的论证过程是否合理,逻辑是否严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思考在当今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有哪些新的体现,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这一理念。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得到有效锻炼,他们不再盲目接受文本中的观点,而是学会理性思考、客观分析;逻辑思维能力也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得到提升,能够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性思维能力则在对观点的拓展和创新思考中得到激发,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三、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阅读目标浅层次化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局限性,主要聚焦于字词的学习和对文本内容的简单理解。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教师可能仅仅要求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富饶”“珊瑚”等词语的读音和写法,以及让学生回答西沙群岛有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但却忽视了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的,比如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作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等深层次问题。这种浅层次的阅读目标设定,无法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培养。
3.2 教学方法单一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许多教师依旧依赖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讲解《桂林山水》时,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从每一段的段落大意到修辞手法的运用,详细地讲解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笔记。这种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主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无法真正参与到阅读过程中,阅读能力的提升受到极大限制。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深度阅读的策略
4.1 精心设计阅读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精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阅读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设计要兼顾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训练,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逐步过渡到分析、评价、创造性问题。在教授《司马光》一课时,首先提问“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故事内容,属于低阶思维问题,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的整体认知。接着提问“司马光是在什么情况下砸缸救人的?他的做法体现了他怎样的品质?”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中司马光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从而理解他的品质,属于高阶思维问题。最后可以提问“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还会想出其他办法救人吗?”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突破文本的限制,发挥想象力。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4.2 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深度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举办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和收获。在分享会上,学生可以交流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对某个情节的理解,以及阅读给自己带来的启发。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以《狐假虎威》为例,学生在改编剧本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狐狸和老虎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表演将这些生动地展现出来。还可以开展阅读竞赛,如诗词背诵比赛、阅读知识抢答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阅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会大大提高。
五、深度阅读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以《草船借箭》教学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如“妒忌”“丞相”等,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课堂上,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如战船林立、硝烟弥漫的画面,同时播放紧张的音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情节,提出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草船借箭?他是怎样借到箭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寻找答案,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六、结论
深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积极采取精心设计阅读问题、开展多样化阅读活动、拓展阅读资源和培养阅读习惯等策略,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深度阅读的世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不同文本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深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