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理念下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胡宏春
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级中学
摘要:在当前教育模式下,尤其是在寄宿制高中环境中,青少年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在“五育并举”(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育)的教育理念下,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系统地探讨预防与干预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措施。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显示,提供心理咨询、加强师生沟通、实施团队合作活动、开展多元化兴趣小组以及改进寄宿环境等多元化措施均可对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积极预防与干预效果。同时,校方更应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覆盖青少年焦虑、抑郁、同伴关系等多维度问题,以增强其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示例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理解并积极应对挑战,以促进其全面发展。该成果可为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提供实用的指导,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寄宿制高中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有助于设定全面、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机制。
关键词:五育并举;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预防与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1、五育并举理念及其在寄宿制高中的应用
1.1 五育并举理念的由来及理论构成
五育并举理念源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被视为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1]。它主张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育五种教育相统一,全面发展个体的各项能力。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智育旨在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美育则力求塑造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体育着眼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劳育则强调通过体验劳动,学会实践和重视实效。这五育理念在形成个体全面发展的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1.2 五育并举理念在寄宿制高中的实施方式
五育并举理念诞生于我国古代教育实践,强调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育五个方面均衡发展,以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在寄宿制高中实施五育并举教育,不仅需要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课程教学,还要在课外生活中注重实践。寄宿制高中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研讨会和讲习班,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2]。寄宿制高中的课外生活也应注重推广辅导和团队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健全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这些策略的逐步实施,旨在确保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在五育并举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发展。
1.3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五育并举理念在寄宿制高中已被广泛运用,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深远[3]。德育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的品行;智育开发学生潜力,引导其积极探索和创新;美育提升学生审美敏感性,培养其良好的心灵品味;体育增强学生体质,使其在学习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劳育则通过劳动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综合来看,五育并举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元发展空间和全面培养条件,有益于促进学生在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劳育等多维度的能力提升,进而增强学生的精神面貌、体质,以及应对压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寄宿制高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以五育并举为指导理念,通过设置必要的预防与干预机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实现压力和问题的有效管理,达成全面平衡的发展效果。
2、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2.1 寄宿制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尤其是在寄宿制高中中,学生可能会遭遇各类心理问题。一项调查显示,求知焦虑、抑郁症状、人际关系困扰,以及自尊心低下等都是寄宿制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求知焦虑的普遍率相对较高,可能源于学习压力和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抑郁症状常常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以及寄宿环境中的孤独感有关。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寄宿制的集体生活,学生在面对同伴压力、人际交往、合作互动等问题上显示出了一定的困扰。自尊心低下也影响着寄宿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这些问题的存在,着实对寄宿制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构成了威胁,需要予以关注和解决。
2.2 寄宿制环境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在寄宿制环境中,高中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心理挑战[4]。这些挑战中,寄宿环境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寄宿环境引发的孤独、压力感和人际关系复杂化,对青少年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孤独感是寄宿制高中生最容易引发的心理问题。由于离家在外,他们常常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的缺失。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叠加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面对高考的压力,还要照顾自己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人际关系复杂化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教师间的关系,还有宿舍同伴、校外朋友的关系。这些都是寄宿制环境对高中生心理的主要影响。针对这些问题,应当从改变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教育功底、优化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入手,以实现有效的心理预防和干预。
3、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策略
3.1 提供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
在预防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中,心理咨询服务的提供占据了重要位置。理论上讲,心理咨询服务需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以帮助学生解决内心的冲突或困扰,并针对其特定的心理问题提供个体化的解决策略。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应提供一个疏通情绪、表达想法与感受的安全空间,让学生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在实践中,寄宿制高中需要规定遵循的操作流程、服务时间以及咨询师资格,以确保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心理问题时,心理咨询师需具备专业的倾听和引导技能。应注重咨询场所的私密性,确保学生在获得咨询服务时不感到压力,这是建立其对心理咨询服务信任的重要一步。将心理咨询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可有力地推动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
3.2 优化师生沟通方法和案例
优化师生沟通是预防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策略。当前,师生沟通主要采用传统的面对面谈话模式,亟待升级与创新。研究建议,吸纳现代互联网工具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构建网络问答平台,以弥补师生间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即时有效沟通。并应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教师积极回应,建设性地处理学生反馈,以提高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某寄宿制高中为例,其推行“在线答疑周”活动,教师每周定时上线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等各方面的问题,具备很好的交流机会,也使学生感受到关注和理解。实践显示,开展此等活动有助于培养师生间的信任关系,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焦虑感、孤独感,促进其心理健康。优化师生沟通方式,有利于预防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3 开展团队合作活动设计和影响
团队合作活动是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预防策略之一。该方法通过集体项目、团队讨论等形式,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机会与同伴进行互动。这种实践有助于他们掌握合作技巧,解决团队冲突,以增强其社交能力与自尊心,并有效缓解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孤独感。
通过团队合作活动,学生们能了解并尊重其他人的想法和观点,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抑制负面情绪,提升积极情绪,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团队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提升个人在寄宿生活中的适应能力,降低不适感。
4、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
4.1 设立多元化兴趣小组模式与效果
设立多元化兴趣小组是预防和干预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多元化兴趣小组模式是为了满足高中生丰富多样的兴趣需求而设立,可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提高其生活质量,旨在缓解高中生因为寄宿生活带来的压力。
实施该模式,应将学生们的兴趣做为出发点,结合学校资源,设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如书法、篮球、电子制作、公益活动等。兴趣小组活动应该放在课余时间进行,不干涉正常的学业。另外,鼓励学生自主选取,避免强制性质。
变现出来的模式效果主要可见于对高中生的积极影响。例如,参与兴趣小组活动,有助于他们发现自我,培养兴趣,提高社交技巧以及解除压力[5]。在活动中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团队协作。通过评估,大部分参与兴趣小组的学生表示在整体心理状况上有了显著的提升。设立多元化兴趣小组不仅能满足寄宿制高中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能有效降低其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4.2 改进寄宿环境方案与实施
寄宿环境的改善是促进寄宿制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环境方案涵盖生活设施优化、生活气氛营造与寝室文化建设等因素。寝室作为寄宿生最直接的生活环境,布置的舒适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提倡以人为本的寝室布置,确保学生拥有良好的休息条件,鼓励个性化的小物摆设,增加归属感。生活气氛的营造则需要积极推行与心理健康促进相关的活动,如举办主题晚会、定期组织户外拓展活动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缓解压力,保持积极心态。寝室文化的建设是寄宿环境建设的一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营造有互助习惯、公平交流的寝室氛围,注重寝室文化的建设,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应实施方面,每一项措施都需要各环节协同配合,确保方案的彻底执行,通过不断反馈调整优化措施,取得最佳的预防与干预效果。
5、五育并举理念下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干预效果评估
5.1 预防与干预效果的量化评估
在本章中,对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效果进行了量化评估。采用问卷调查,量化了通过心理咨询、师生沟通、团队合作活动、多元化兴趣小组以及环境改进等措施,在缓解学生焦虑、抑郁以及优化同伴关系等方面的成效。调查结果表明,此类结构化干预可有效下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风险。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评估了五育并举理念干预下,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理念在实际预防与干预心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而不受干预的对照组则显示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这些在实践中得出的数据和结论充分反映了五育并举理念下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对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5.2 五育并举理念执行下的长期效果评估
在五育并举理念执行后,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的长期评估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持续追踪同一批学生,可以通过其年级绩点、课外活动参与度、师生关系等多维度指标来量化评估五育并举理念的实施效果。根据以上指标对比实施前后的变化,就可以进一步判断五育并举理念执行的益处。频繁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同样是评估长期效果的有效工具。对学生的自我感知、主观幸福感、社交适应性、抑郁和焦虑水平等心理健康指标进行定期追踪,可以了解五育并举理念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功效。通过面试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对于五育并举实施过程的反馈,可以进一步确认其实施效果。通过综合以上评估手段,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五育并举理念下的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效果,并依此对预防与干预措施进行持续优化。
5.3 预防与干预机制的持续优化方案
持续优化预防与干预机制,是行动体系健全和运行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首要的优化策略就是定期回访和评估,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和调整。深入挖掘每个措施的潜力,发挥其在预防与干预工作中的最大效能。研究并引入更多科学的预防与干预理论,未雨绸缪,更好地指导实践。保持与学生、家长、教师的良好沟通,致力于形成一个互相支持、共同努力、目标一致的团队,共同打造心理健康防护网。通过社区服务、家校合作等方式,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打破校园与社会的隔膜,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成长。每一种预防与干预措施都不能孤立执行,需要在全局的高度上统筹规划,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在系统内协同运作,达成持续优化预防与干预机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键.心理剧对寄宿制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读天下:综合,2019,0(17):0211-0211.
[2]郁东飞符小斌.全寄宿制高中生常见心理困扰及教育对策[J].江苏教育,2020,(48):13-15.
[3]董晓黄裕花.积极心理视阈下的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J].江苏教育,2020,(48):10-12.
[4]黄晓军.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J].江苏教育,2020,(48):6-6.
[5]闫秋君.农村寄宿制高中生心理健康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J].新课程,2021,(41):238-238.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角下寄宿制高中生心理问题识别、干预和矫正研究》(立项编号:JCJYC24251507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