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舞动沂蒙:蒙阴县中小学美育振兴与公益服务融合发展探究

作者

王烁涵 刁金玲

临沂大学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本文聚焦蒙阴县中小学美育振兴与打造公益服务先锋者这一主题,深入剖析蒙阴县在中小学美育领域的现状、举措及成效。通过对美育教育资源整合、公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以公益服务为支撑,推动蒙阴县中小学美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传承与弘扬沂蒙文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引言

美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具有关键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美育的发展备受关注。蒙阴县作为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中小学美育提供了独特的素材和深厚的底蕴。然而,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的限制,蒙阴县中小学美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专业师资短缺等。在此背景下,蒙阴县积极探索中小学美育振兴之路,通过与公益服务相结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努力提升中小学美育的质量和水平,打造具有沂蒙特色的中小学美育品牌。

一、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是由教育学和美学为基础,帮助学生在审美和智力上全面发展。以美育人,向美而行:论美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多元体系中,美育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是心灵的滋养剂,是创造力的催化剂,更是人格完善的基石,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美育塑造健全人格。美,蕴含着真与善。通过对艺术、文学、自然美的欣赏和体验,人们能够在审美过程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与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激发人的情感共鸣,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表达与理解,培养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从而塑造出健全而饱满的人格[1]。美育激发创新思维。创新往往源于对常规的突破和对新事物的探索,而美育正是培养这种思维的沃土。艺术创作没有固定模式,鼓励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和表达。

二、美育振兴与公益服务的实践和探索

(一)志愿服务模式

大学生参与乡村美育的志愿服务模式呈现出多样化且富有成效的特点并组建美育志愿服务团队,定期前往蒙阴县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志愿服务得以持续深入,避免了短期活动的表面化和形式化。志愿者深入课堂,为当地学生进行美育课程教学,包括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感知与追求。临沂大学音乐学院的“舞动沂蒙”志愿服务团队,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为当地学生开设舞蹈兴趣班,教授民族舞、现代舞等不同舞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艺术修养。此外,志愿服务团队还组织开展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当地学生讲解艺术知识,展示优秀艺术作品,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二)改善教育资源与课程开发

结合蒙阴县中小学的实际需求和当地文化特色,大学生进行美育课程开发。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和教案,将沂蒙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内容。比如开发“沂蒙民间艺术鉴赏与创作”课程,通过介绍沂蒙剪纸、泥塑、手绣等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让学生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大学生采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舞蹈课上,组织学生到户外感受大自然,运用舞蹈描绘沂蒙山水风光,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美、捕捉美。

(三)活动组织与文化传承模式

大学生积极组织各类美育活动,为蒙阴县中小学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涵盖舞蹈表演、歌唱比赛等多个项目,为学生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在活动中,注重融入沂蒙文化元素,如在文艺表演中加入沂蒙民歌演唱、红色故事讲述等节目,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沂蒙文化。此外,大学生还协助学校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色文化博物馆等,通过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深刻感受沂蒙精神的内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认同感。举办乡村文化节是常见的活动形式之一。大学生与当地村民合作,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如民俗文化节、农耕文化节等。文化节期间,展示传统民俗表演、手工艺品制作、传统美食等,吸引周边村民和游客参与[2]。

三、美育公益服务的重要作用意义和价值

(一)补充教育资源

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能够为蒙阴县中小学提供资金、物资、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弥补学校美育资源的不足。例如,一些公益基金会捐赠艺术器材和图书,帮助学校建设艺术教室和图书馆;志愿者团队定期到学校开展艺术支教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艺术指导。音乐学院大学生为乡村美育带去了专业且丰富的教育资源。他们凭借系统学习积累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演奏、演唱技能,极大地弥补了乡村音乐教育师资的匮乏。在乡村学校,大学生们开设乐理基础课程,从音符、节拍讲起,让孩子们能够看懂乐谱,走进音乐的基本世界;精心指导声乐训练,帮助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用纯净的嗓音唱出动听的旋律;开展乐器教学,无论是民族乐器二胡、竹笛,还是西洋乐器吉他、口琴,都能激发孩子们探索音乐的兴趣。这些专业课程的开展,丰富了乡村学校的美育教学内容,为乡村孩子开启了一扇通往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

(二)拓展教育渠道

公益服务通过开展各类艺术活动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艺术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如举办公益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参与到艺术创作和表演中,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音乐学院大学生的到来,为乡村美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他们在城市中接受前沿音乐教育理念的熏陶,深知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在公益服务中,大学生们将这些理念引入乡村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而是融入流行音乐、世界音乐等多元元素,拓宽孩子们的音乐视野。

(三)增强社会影响力

公益服务的参与能够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也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高蒙阴县中小学美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支持中小学美育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的良好氛围。公益组织在美育公益活动中发挥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负责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他们的行动感染着身边人,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公益事业。企业看到大学生公益行动的价值,纷纷提供物资支持与资金赞助,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美育公益服务的良好局面。

四、结论

大学生的参与为沂蒙县中小学美育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在教学资源方面,大学生凭借专业知识,有效填补了当地美育师资的缺口。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艺术课程,如绘画、音乐、手工等,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元的美育内容,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创造欲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大学生服务的稳定性;深入调研,依据当地需求定制服务内容;深度挖掘沂蒙文化,将其融入美育课程,打造特色美育品牌。相信通过不断完善与努力,大学生助力沂蒙县中小学美育振兴与公益服务融合发展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为当地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吏希超.基于美育背景下“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J].中华建设,2024,(07):50-52.

[2]杨敏.第二课堂赋能高校美育实践路径构建与实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2):33-37.

本文系临沂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X202410452120),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