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议题式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感恩意识培育研究
江俊霖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感恩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蕴含着感恩元素,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议题式教学作为近年来思政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
一、基于议题式教学培育感恩意识的价值意蕴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感恩家人、教师、朋友、社会、自然、国家等内容,不论是教材的主干知识点,还是阅读与思考、扩展空间等栏目的辅助文,都包含着各种可用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素材,而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仅有利于达成新课标对于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培养正确三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情怀培育也历来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然而,在现实中,很多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并不强烈,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懂得感恩。[1] 由此,更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八年级上册“关心国家发展”一框系统地阐明了伟大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国家的感恩之情。在学生认识到应该感恩祖国时,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以使学生自觉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八年级上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阐明了国家的发展强大离不开每个人的责任担当,能够启发同学们思考,有什么是我能回报祖国、回报社会的,有什么是国家、民族、家庭能为我感到自豪的,这一主题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二)有助于强化学生责任担当
对初中生进行感恩意识培育有助于其尊重、体谅其他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回报社会,而且不是自私冷漠,心安理得地享受他人的付出与劳动成果。八年级上册《勇敢社会责任》其中两课的内容均涉及到使学生懂得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意义,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快乐,提出应该学会感恩,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在辛苦付出中体验对他人负责的快乐和幸福。学生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家庭、社会的诸多支持,理应具备感恩思想并在行动中回报。就家庭而言,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有助于学生感恩父母长辈,为父母分忧解难,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自觉分担家庭责任。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一课,在方法与技能这一辅助栏目中明确指出学生应知恩、感恩,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这些内容为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担当提供了活动素材。
(三)有益于培养学生正确三观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情,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奉献精神回报付出之人的辛苦,学会正确对待他人,使自身的人格更加完整。[2] 七年级上册《生命的思考》,中的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学会珍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学会珍惜他人的付出,能够助力感恩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很难静下心去感受身边的爱意与恩情,对其进行感恩教育利于其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3],有利于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与表扬,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从而感恩老师的辛苦付出。七年级上册《师生之间》一课中,通过对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与表扬等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教师行业的艰辛,懂得应该尊重老师、关心老师,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基于议题式教学培育感恩意识的路径方法
虽然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运用更为广泛也更为提倡,对其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尤为重要。在这其中运用议题式教学可采取设置高质量议题、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主线式活动、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设置高质量议题,凝练感恩价值
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与课标要求,深入研究教材,围绕感恩主题,设置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总议题;在总议题的指引下,有层次、有梯度、有逻辑地设置具有现实意义的子议题,将感恩的价值凝练其中。在明确重难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议题的引领下,在议学活动中,明白感恩的内涵与意义,在认知层面理解感恩是什么,以及其要求是什么,初步培养其感恩意识。在七年级上册《师生关系》一课中,可通过同学们所熟知的张桂梅校长的故事设置总议题,以探究师生交往,更好地培养学生尊重老师的情感,主动关心老师,与老师正确交往。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凸显感恩共鸣
有效的议题式教学通常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化情境,以总议题为引领,将子议题与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相匹配,选取相关热点话题、真实案例,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情感层面理解为什么要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感;同时使学生在熟悉、感兴趣的情境中,自然的接收知识,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中,在类似的生活情境中迁移所学知识。
在《师生关系》一课中,可以张桂梅老师与学生周丽云的故事为主线,以议题为引领,通过分析师生之间的故事,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理解师生交往。
(三)开展主线式活动,增强感恩体验
以议题总议题为引领,引入具有争议性的子议题,围绕教材、情境案例,开展辩论等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辨析,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再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问题,通过交流、讨论、辨析,丰富学生对感恩的认知,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丰富认知;同时围绕主体,增加课后相关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行为层面践行感恩。
(四)采用多元化评价,提升感恩实效
对于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评价应该以促进对学生感恩品质和感恩习惯的培养为导向,感恩教育评价方法不应该只采取反映在卷面上的分数,还要注重学生感恩认知的变化,感恩情感的体验感和感恩行为的发生频率。由此,单采用终结性评价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生成性评价,以更为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情况。同时,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培育学生感恩意识的评价也应与时俱进,形成综合教师、学生、家长等的多元主体评价体制机制,切实考察学生感恩意识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现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手册等方式,采用小组相互评价、学生家长评价等方法,记录能够突出体现其感恩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相关材料,以增强评价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沙运芳 .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价值思考 [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08):148-149.
[2] 孙之龙 . 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价值与实施策略摭探 [J]. 成才之路 ,2021(09):22-23.
[3] 尚珠珠 . 新时代高校感恩教育融入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究 [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04):49-53+59.
作者简介:江俊霖(2001.6—),女,汉族,四川省自贡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