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借学习型教育范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作者

刘丽明 

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 150002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其承担着对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在如今教育改革持续进行的背景之下,学习型教育范式已经成为了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探究方向。如何在该范式的帮助下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自主思考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深入研究如何利用学习型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技巧,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型教育范式;自主思考能力;培养

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学生健全人格以及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主要基石。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习型教育范式以其注重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索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应用这种方法,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而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技巧则是达到此目的的关键所在。自主思考能力可以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道德抉择作出理性判断与正确抉择。因此,探讨如何运用学习型教育范式,切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设置启发问题,引导自主思考方向

学习型教育范式下,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指导学生自主思考过程的核心。启发性提问需要准确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开放性是指试题中不存在单一固定的答案,它可以推动学生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以多元视角寻求解决方案,发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问题的层次性表现在其难度逐渐增加,首先提出基本问题来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然后再逐步深化,引导学生整合信息、分析推理,从而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精心设计的提问,能启动学生探索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并处于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怪圈之中,不断提高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筑牢自主思考能力不断发展的基础[1]。

在《我们的公共生活》单元“每个人的‘朋友’”一课教学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以亲切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开启提问:“生活中公共设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你不妨试想如果城市的路灯一夜之间都消失殆尽,那么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这道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变得热闹非凡。同学们首先一脸诧异,然后举手示意。有的学生紧锁眉头,认真地说:“夜晚外出散步时,如果没有路灯照明、道路上黑灯瞎火、那些凹凸不平、完全看不到的区域,一定会格外容易跌倒,对老人、孩子更是危险。”还有学生从交通层面补充道:“车辆运行无路灯引导,驾驶员视野被遮挡,无法看清道路标识及行人,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城市交通怕是将乱套。”紧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由于路灯是那么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究竟应该采取什么可行的措施对路灯这种公共设施进行保护呢?”同学们都在冥思苦想,或托腮而思,或和同桌低声沟通,然后热情地分享着自己的所思所想,包括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对别人的监管、对日常关爱、应急处理等,从各方面进行思考和回答,在深刻反思中真正体悟公共设施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保护公共设施的迫切性。

二、组织小组讨论,促进自主思考交流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他认为个体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社会交互活动,幼儿在同他人互动过程中通过分享知识,经验和理念来不断地重建和扩展认知体系。小组讨论正好提供了这一社会交互的理想情景,同学们以自己特有的知识储备与思维方式聚集起来。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把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同时他们还主动地听取同伴们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性流动推动着学生们在比较,分析别人意见和自己意见之间的不同时,去深挖问题的实质,突破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推动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经过不断的交流与碰撞,学生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见解,继而达到自主思考能力进阶的目的,表达能力在经常的言语输出过程中不断磨练[2]。

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校期间作为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什么”。各组很快进入了状态,同学们都很热情,说话也很踊跃。一小组内,一学生首先提出该生有权利用本校图书馆资源,立即引起其他学生补充说,某人提有权参加本校的各种文体活动。在义务上,部分学生表达了对学校公共财物的关爱和对校园环境卫生的保护。另一小组的讨论也很激烈,一些同学指出,受教育的权利不只是在课堂上听,而是参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权利。在讨论义务的过程中,一些同学认为应该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小组热烈讨论与交流的气氛下,同学们通过不同视角的解剖,逐步厘清校园场景下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具体表现,对于抽象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与具象,大大推进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引导深度阅读,提升自主思考层次

深度阅读是小学道德法治教学的重点。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关键阶段,其中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丰富而抽象的道德理念和法治精神。深度阅读可以引领学生突破浅层次的文本理解,并促使他们以一种严谨而缜密的姿态去挖掘文本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深层意蕴。学生通过深度阅读,逐字逐句地分析教材内容,梳理段落结构,将碎片化的信息不断地融入其中,逐渐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阅读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让他们不再一味地接受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分辨,进而促进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学生把深度阅读所得内化到自己思考的结果中,面对纷繁复杂的道德法治问题,能站在一个较高,较综合的角度进行分析解决,从而达到提高自主思考层次之目的。

在《弘扬优秀家风》一课中,老师们充分认识到深度阅读对于学生了解家风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在上课的时候,老师首先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许多家风故事进行初步的阅读和印象的塑造。然后,重点围绕“岳母刺字”的经典故事进行深度阅读。教师鼓励学生仔细阅读描述岳母刺字事件和岳飞的反应的句子,并深入思考岳母刺字背后的真正原因。同学们经过深入的思考之后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学指出婆婆刺字就是要岳飞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国家大义,随时准备为国捐躯;部分同学认为,这种行为反映出婆婆忠于祖国家风传承。然后,老师又进一步带领学生反思了这种家风对于岳飞一生轨迹所产生的影响和对于当前社会人的价值观塑造所带来的启发。学生在深度阅读和深入思考中深刻领会了精忠报国的家风内涵,自主思考层次明显提高。

结语

总之,将学习型教育范式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创设启发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和指导深度阅读几个途径进行。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几种方式的意义,并且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应用。经过不断地努力与练习,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道德和法治知识时,既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评判,为他们将来发展成为道德素养好,法治观念强的社会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娇娜.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的探讨[J].天津教育,2021,(05):118-119.

[2]陈俊英.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的探讨[J].才智,2020,(1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