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治理

作者

夏羽瑶 王越谦

盐城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摘要: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极大程度改变了青少年的学习、社交和生活方式。然而,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2-18岁青少年智能手机持有率已高达93.7%,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值得令人警惕的“双刃剑”效应。在智能手机给青少年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引发的注意力涣散、社交能力退化及心理健康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正成为教育领域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青少年;智能手机;科学利用;综合化治理

在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中,智能手机的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注意力集中度和身心健康,过度使用智能手机或将造成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智能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在教育界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的综合化治理策略,从政策监管、教育引导、技术手段、社会宣传等诸多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希望能为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企业提供一个宝贵的借鉴。

一、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在智能手机不断普及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中,智能手机的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注意力集中度和身心健康,过度使用智能手机或将造成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智能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科学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在教育界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的综合化治理策略,从政策监管、教育引导、技术手段、社会宣传等诸多角度,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希望能为政府、学校、家庭以及企业提供一个宝贵的借鉴。

对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智能手机的发展也大大拓宽。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丰富课外知识,促进学生对社会时事、科技发展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既可以激发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此外,智能手机的普及还推动了学生科技素养的提升。随着学生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熟悉各种应用程序、操作技巧和信息管理方法。这些技能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还为他们未来进入数字化社会、适应科技化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使用普及率与时长。据2023年12月发布的《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1],我国未成年人手机使用率高达91.3%,超过六成拥有个人手机,如表1所示。中国儿童中心调查数据显示,6-12岁儿童日均使用电子设备时长已达3.2小时,但日均与父母的深度对话时间仅15分钟,这清晰地反映出手机使用占据了亲子互动时间的现状。

2、功能偏好与行为特征。据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使用手机的场景主要集中在娱乐、社交和学习方面三大方面。不过,部分青少年存在“被动使用”的现象,比如算法推荐引发的“信息茧房”问题,这可能会限制他们获取信息的多样性。除此之外,大约89%的未成年人网民拥有独立上网设备,其中手机占据主导地位,这进一步加大了过度使用的风险。

3、生理健康影响。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专家指出,长时间盯着屏幕使用手机,会导致青少年视力损伤率显著上升,睡眠障碍、颈椎疼痛等问题也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连续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的学生,近视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出35%。同时,《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显示睡眠质量的7个维度与手机成瘾及其4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另外,还有调查显示,大约40%的青少年在睡前仍频繁使用手机。由于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从生理机制上导致他们入睡延迟、睡眠周期紊乱,进而间接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

4、心理健康与社会行为。田莹等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发现,智能手机成瘾与心理焦虑之间存在较强正相关关系[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网络成瘾倾向的比例约为15%,具体表现为脱离手机时会感到焦虑,注意力也难以集中。陈侠提出个体成瘾行为受个体消极倾向的影响[3]。从而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部分青少年由于过度依赖虚拟社交,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弱化,甚至出现社交回避行为。算法推荐机制可能会固定青少年的信息偏好,从而限制他们的思辨能力。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指出,与一般学生相比,青少年长期浸淫于同质化内容、阅读深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下降了20%左右。

5、认知与学业发展。经调查发现,学业成绩下降的青少年中,每天使用手机4小时以上的青少年比例达47%,而受影响最明显的是数学和语言两门学科。过度使用手机还会造成学生上课分心,有近六成的学生在上课时被老师反馈有分心使用手机的现象。吴艳等根据Maslach的三因素理论提出学习倦怠是一种表现为精疲力竭,学习乐趣下降,学习动力不足且呈现出低学业成就感的一种心理状态[4]。部分青少年在学习中表现出严重的学习倦怠,他们依赖手机快速获取答案,致使独立思考能力退化。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直接搜索解题步骤的学生占比高达65%,而能够自主推导解题过程的学生不足30%。

三、青少年科学利用智能手机的综合治理策略

综合运用政策、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国内外的治理经验表明,治理智能手机问题需要注重“多方合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政府的规定,还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长、学校和政府应当齐心协力,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保证他们既能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便利,又能避免其负面影响。

1、政策与法规监管。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为青少年使用智能手机提供明确规范和保障,是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所应做的。第一,立法的完善与法律法规的制定,是治本之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青少年上网使用问题已经做了相关规定,要求网络平台为青少年提供适合的年龄,建立一种防沉迷的机制。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和升级,相关法规的完善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如:政府应明确规定:青少年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上限,限制其访问不适合的应用或内容,实行手机APP实名制,对青少年上网使用手机的行为,政府应予以明确。为减少成瘾风险,可以借鉴韩国的“强制游戏防沉迷系统”,限制青少年夜间使用手机。不过,保证政策有效执行的仅有法律条文,行政监察还有待于加强。政府可要求智能手机厂商在产品中预装“青少年模式”,提供使用时长监控、应用访问限制等家长监护功能,政府可提出“青少年模式”的要求,供短视频、社交平台使用。同时,为保证其符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要求,加强对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的内容审核。我国开展的扫荡“清朗”专项行动,使青少年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得到有效降低。另外,政府要对智能手机厂商、网络平台等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其合规状况进行评估,并对其违规行为予以处罚。为了更好的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通过法律约束和监督双管齐下。

2、家庭与学校教育引导。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在智能手机治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方面,赵曦曦指出父母要秉持正确的养育观念,与孩子们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创造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5]。父母要以身作则,减少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给孩子做出很好的表率作用。同时,父母要与孩子沟通使用智能手机的好处和弊端,共同制定诸如学习时间禁止使用手机、睡前上交手机等家庭手机使用规则。此外,对于由于使用手机而导致的情绪问题或行为异常,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干预。在校教育上,对禁止使用手机的现象在学校教育方面予以了明确界定,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聚精会神、聚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学校可以将运用智能手机的利与弊普及到学生当中,通过班会和讲堂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而且学校之间要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一起对学生的使用移动电话进行监督,在教育中形成一个合力,做到有的放矢、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通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防止青少年对智能手机的痴迷心理的发生。

3、技术手段与平台责任。技术手段是治理智能手机问题的重要支撑,平台企业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智能手机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首先,智能手机厂商和应用程序开发者应当提供“青少年模式”,具备限制使用时长、屏蔽不良内容、禁止充值等功能。同时,可借鉴剑桥大学数字伦理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内容过滤算法中嵌入'认知发展阶段识别模块'。该系统通过分析用户的搜索关键词停留时长、页面滚动速度等27项微行为指标,动态判断其认知成熟度。例如,当检测到七年级学生频繁快速划过科普文章时,系统将自动推送更符合该年龄认知特点的图文解读内容,而非简单屏蔽信息。

4、社会宣传与活动引导。为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社会宣传与活动引导是智能手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宣传方面,政府及社会团体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播放公益广告,宣传合理使用智能手机的重要性,在宣传中,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针对青少年和家长进行警示,因为手机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消极的个案进行了报道。另外,还邀请了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来举办讲座,对智能手机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运用,提升了大众的知晓度和关注度。在社会活动导向上,为减少青少年对手机的依赖,各行各业可组织青少年参加体育、美术等线下活动。如:为增强青少年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举办以“合理使用手机”为主题的征文、绘画等比赛。社区还可为吸引青少年远离手机而设立青少年活动中心,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社会宣传与活动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减少过分依赖智能手机的心理,从而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智能手机综合施政是政府、家庭、学校、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有效指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智能手机,保证青少年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避免受到消极影响,实现健康成长,通过政策与法规监管、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技术手段与平台责任、社会宣传与活动引导等多方合作。今后智能手机治理战略也随着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完善,以适应新的挑战与需要智能。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R.2023.12.

[2]田莹,赵小娟.南阳市南召县农村留守中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和焦虑状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21,28(07):870-873.

[3]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03):355-359.

[4]吴艳,戴晓阳,温忠麟,等.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02):152-154.

[5]吴晓刚,赵曦曦,杨硕,等.吉林省中小学教室采光照明对学生近视的影响[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3,22(03):332-334.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能手机科学控制的研发治理研究”;盐城工学院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智能手机科学利用的综合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