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赜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进阶之路
王笑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2360
摘要:当下高校书法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培育不足成为了桎梏学生实践能力进阶的重要因素。高校书法专业应依据艺考标准的动态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前置草书课程,以创作实践作为考察课程考核方式,从而激发创作灵感,打破固化思维,提升学生创作实践与创新能力。
一、技湛乏新: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
随着书法学科建设的推进,书法专业呈现出迭代式发展的积极态势,从艺考选拔这一“入门关卡”看:最初是置于美术统考之下的书法专业校考模式,而后书法校考走向独立,直至如今书法统考机制的设立。书法艺考选拔愈发趋于专业化,书法专业学生入学前的实践功底越发扎实。
近年来,高校书法专业持续扩招,但报考人数的增长更为迅猛,导致录取率呈下降趋势。以山东省为例,2018 年书法专业报考人数为 3708 人,录取人数 595 人,录取率为 16.05%;到了 2023 年,报考人数增至 6886 人,录取人数虽达到 989 人,但录取率却下滑至 14.36%。江苏省同样如此,2021 年书法专业报考人数 498 人,录取人数 160 人,录取率 32.12%;2024 年报考人数激增至 1600 人,录取人数为 282 人,录取率降至 17.63%。这些数据表明,书法艺考门槛日益提高,学生的实践功底愈发扎实。此外,2024年 “篆书必创” 被纳入各省统考,2026年江苏省等地统考中,书法创作科目的要求进一步细化,除 “篆书必创” 外,将原来从其余三体(楷、隶、行)中任选一体创作改为直接明确一体创作,这无疑要求考生在考前熟练掌握四体创作技巧,充分体现了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2025 年 1 月,由江苏省书法院主办的 “零零后” 新青年书法展在业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场展览不仅是江苏省零零后书法创作实践成果的集中展示,更因为创作者们的学院派专业背景,成为当下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呈现。在展览中,学生们展现出了娴熟的风格模拟性创作能力。江苏省书法院创作部主任李双阳在点评入展作者陈旭时指出“已具备摹写二王传统经典的能力,现阶段应在经典中提炼个性笔墨语言,增强作品的辨识度”。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董水荣也对这一批青年书法作者给予了整体性评价,认为他们虽处于吸古纳今的初期阶段,但已有一定的传统根基,基本功较为扎实。同时,他强调要鼓励青年作者在传统经典中形成独特的理解,强化敏锐感知,激发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些评审专家的点评中可以看出,在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创作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实则隐藏着严峻的问题 —— 学生作品普遍缺乏个性特质,陷入了技术精湛但缺乏创新的实践困境。
二、桎梏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实践进阶的根源剖析
近年来,书法专业蓬勃发展,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人数与日俱增,由此催生了一套成熟的书法艺考集训体系,参与集训的学生规模持续壮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校书法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却未能与时俱进,依旧停留在二十年前艺考尚未成规模时的旧有模式。彼时,鉴于选拔上来的学生书法基础普遍薄弱,高校书法教育因而格外重视临摹基础训练。但在当下,艺考训练历经迅猛发展,如今考入高校的书法专业学生,其临摹基础相较于二十年前已有质的飞跃。而高校书法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滞后,呈现出创新培育边缘化的问题。
冯猛《书法学科升级视域下“五体”实践课程的设置优化诹议——基于二十所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指出高校书法教育重临摹、轻创作的问题:“反观当下,有学生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学书怪圈:有人终日以临摹为业,泥古不化,沉溺于描摹沾沾自喜”[1]。不仅如此,由于高校书法教育过度聚焦于临摹课程,创作课程只能围绕集古式创作、风格模拟性创作展开,模拟古人的确是书法专业学习中极为重要一环,但随着书法专业迭代式发展,学生实践基础不断提高,风格模拟性创作成熟周期大幅缩短,仍将“复印机式创作”视为书法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符合当下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学生长时间描摹古人,而较少思考古人创作背后的灵感来源与创新价值,在面对创作时,习惯性照搬古人,缺乏挖掘自身个性的意识,缺乏主动观察生活、汲取艺术创作灵感的能力,对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抑制作用。不得不承认,该模式一定程度带动了高校书法专业学生临摹实践能力的提高,缩短了风格模拟性创作成熟周期,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被严重束缚,学生创作实践经过集古式创作、风格模拟性创作后,便遇到难以逾越的创作障碍。
三、高校书法专业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探究
为满足学生实践能力进阶的需求,高校课程设置应根据艺考训练及标准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艺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在于强调临帖过程和集古式创作等基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高校专业课程不仅要承接艺考积累的基础,更要弥补艺考训练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作主体意识。例如,适度增加艺考接触较少的草书课程比重,扩大草书课程的容量。草书艺术与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相契合,有助于解放学生艺术天性,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主观情感,摆脱艺考阶段模仿古人的束缚。虽然草书研习难度较大,但随着学生专业技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实践基础的日益巩固,目前已具备将草书课程前置并增加课时的条件。实践课程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所学书家,从书学思想、渊源追溯、流变梳理、书史纵横向对比等多个方面挖掘书家创作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根源,解决以往书法史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
长时间近乎封闭式训练,导致艺考生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只停留于碑帖书本,缺乏对生活事物的思考。因此高校书法专业课程设置还应引导学生“走出书斋”。“走出书斋”并非摒弃传统,一方面,积极洞悉其他艺术学科的前沿发展成果,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开设书法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的交叉课程,避免被单一的书法学科界限过度束缚,激发书法专业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外出考察课程,提升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激发创作灵感,打破创作时集古式亦步亦趋的困境。
古人书论中“同自然之妙有”“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等象征比喻, 深刻揭示了自然万象与书法艺术的内在融通性。然而抽象的美学感悟更需切身实际体悟,考察课成为书法专业必修课程,能够从主观深层激发学生去观察生活,汲取灵感源泉,进而有效提升创作与创新能力。考察课程考核应以创作实践代替考察报告,规避考察报告异化为“旅游心得”的非学术化倾向。相比绘画创作,书法创作实践周期短、观摩古人真迹或触景生情时,灵感迸发下即兴创作更能将自身的感情投射到创作中,扭转主体缺失的局面。高校应与地方博物馆、景区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于考察地点精心打造便捷、完备的创作基地,确保考察过程中学生将所遇、所感、所思及时通过笔墨记录转化为创作成果,让考察课程成为推动学生实践能力进阶的重要一环。
实践课程评价方式应完善“多维导向”的评价机制,降低临摹技法比重,增加创新思维、个性表达、文化阐释等维度,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平衡传统与创新。同时引入多元评价主体,邀请书法名家、策展人参与课程评审,通过行业视角反馈提升评价客观性。
四、结论
随着学科建设的推进,各专业领域呈迭代式发展是积极且必然趋势。书法专业新生代风格模拟性创作实践的成熟周期大幅缩减,“技湛乏新”成为当下高校书法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面临的困境。革新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才能摆脱创作时集古式亦步亦趋的困境,重塑创作主体意识,推动书法专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冯猛.书法学科升级视域下“五体”实践课程的设置优化诹议——基于二十所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J].书法.2024(03)97.
项目来源: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民办高校书法专业强化实践教学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2023GJJG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