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农教育在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路径研究
王海燕 崔超
河套学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随着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小学需要系统且持续多样化推进劳动教育实践。食农教育作为富有创新性的劳动教育载体,能够拓展传统育人方式,助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是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在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背景下,食农教育因其独特价值越来越收到大家的重视,正在成为深化劳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探讨了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磨砺品格,形成科学的劳动认知与积极的劳动态度,切实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食农教育;中小学生教育;劳动课程;实践途径
“食农教育”概念由日本学者铃木基于“食农实践论”首创,强调通过农业参与深化学习者对农业生产本质的认知。作为劳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该模式已在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构建起系统化的中小学食育课程体系。2021年我国相继颁布“五项管理”政策与“双减”实施方案,充分显示了劳动教育的战略地位。但目前我国仍存在学校劳动课程弱化、家庭劳动教育缺位、社会劳动认知偏差等突出问题,部分学生呈现出劳动价值认同缺失与实践能力薄弱的双重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以食农教育为核心观点进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重构的探索。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食农教育情况
食农教育在国外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得较早,已经形成了特色化实施体系。例如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美等地区,食农教育早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之中。并且不同国家依据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实际需求,开发出各式各样的特色课程。如日本构建了从食品的挑选、采购,到储存、加工,再到最后的废弃处理等环节的覆盖食品全生命周期的食育系统;英国建立了以实践为导向的食农教育模式,通过农场劳作与烹饪实训强化学生食农认知。英国设置了 “烹饪课程”,荷兰推出 “厨房教养” 项目,意大利积极倡导 “慢食运动”,日本专门制定了《食育基本法》,美国大力推行 “食用校园” 计划,澳大利亚实施 “厨房菜园食农计划”等,除此之外,很多国家还把食农教育的范畴拓展到医疗健康、社区服务以及政策规划等诸多领域,并且打造了一套全面、系统的食育教师培训体系,培育出大批专业素养过硬的人才。以上这些成熟经验为我国提供重要理论参考和具体实践路径。
1.2 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关于食农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社会各界对于食农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多地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创新方法探索食农教育新模式。如“校园农耕”、“耕读大讲堂”、“稻田迷宫”、“校园小农夫”等项目形成特色化实施经验。与此同时,学术平台建设同步推进,关于食农教育的学术研讨活动也日益增多,从2018年首届德米特国际食农教育研讨会至2022年中国食育大会暨百场公益直播启动会的举办,汇聚教育、农科和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总结之前相关工作的实施经验,共同探索今后我国食农教育的发展新模式,从不同教育阶段进行了系统谋划,不断充实我国食农教育的理论内涵。其中我们既要看到食农教育在国内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知识体系主要依托于西方营养理论的短板和差距,还要有足够的自信和清醒的自我认识,我国有这悠久的食育文化与农耕智慧,这些是我们开展好新时代食农教育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要充分挖掘和不断创新,让其融入到新时代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本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构建根植中华文化的时代教育新路径。
2.食农教育的重要意义
食农教育作为综合性育人方式,其根本特点是通过课程化设计与实践参与,引导学生建立“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共同体认知。不仅践行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养生智慧,更蕴含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伦理教化功能。这与国外学者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如史密斯理论框架所示的核心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文明传承异曲同工、再比如“顺天时,量地利”、“农为治本,食乃政先”、“人间有味是清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等等,都给我们开展食农教育提供了深厚地中华文化支撑。
2.1 热爱健康生活、珍惜粮食
食物作为维系生命存续的基本物质基础,承载着“民以食为天”的生存哲学。是支撑人类得以生存、维系健康体魄的核心物质基础,更是确保机体各项正常生理机能与生化反应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拥有一个安全且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是我们每个人得以健康成长的根基所在。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诸多不健康的食品如雨后春笋般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相伴而来的不良的饮食习惯也愈发普遍。这些负面因素如同隐藏在暗处的“健康杀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食农教育” 的相关理念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帮助。食农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认知各类农作物,组织学生参与农业实践操作,采用耕读结合的独特教学方式,以及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切实增强对健康饮食重要意义的深刻理解,着重培养学生对健康饮食的热爱和对食物的珍惜。通过耕读融合的“三全育人”模式,培育青少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生态伦理观,塑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为学生今后顺利融入社会,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厚植文化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文明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农耕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塑造了独特的民族性格与生活方式,当下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农业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科技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变革,智能化设备、基因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压力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但是新时代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远离农业活动,对农业生产缺乏了解和兴趣,倾向于选择城市发展,尽管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特别是目前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但农业技术性人才依然偏好城市生活,不愿投身基层。因此,为了国家外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教育入手,培养具备农业知识和热爱农村、农民的人才队伍。通过实施“食农教育”等劳动教育新模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土地和动植物的认知与热爱,使他们树立为国家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在这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食农教育是综合性、跨学科的教育融合活动,涵盖了耕读文化、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环境科学以及医学等多个领域。从实践角度来看,食农教育涉及粮食和农作物的生产过程、种植结构,农产品加工工艺,食品烹饪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通过农林渔牧业生产和消费循环,建立起生活与食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小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和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食农教育” 恰好可以成为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渠道之一。通过食农教育,增强青少年对中国悠久历史中形成的耕读文化与饮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3.食农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政策引导、保障健康快速发展
教育主管部门承担国家教育政策制定与执行监督的双重职能,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食农教育国家推广体系,制定专项发展规划与实施框架,配套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和常态化质量监测体系。食农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跨领域跨学科多方协同的系统联动工程,其责任主体涵盖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责关系重构,更涉及教育机构的教学改革、地方组织的资源整合、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以及食品产业的生态链再造等多维联动机制。
3.2 社会关注、一体化协调推进
社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食农教育而言,社会的重视主要体现在提升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认知动植物生长规律的实践能力两个方面。食农教育所依托的户外场景可以以真实的劳动体验帮助学生建立与社会联动,掌握社会实际需求,从而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和应用目标要求,为将来更好融入社会提供基础准备。这一过程需要政府机构、教育单位与家庭的协同组织,合力搭建规范化的食农教育载体,设立稳定的农耕实践场所,系统安排学生参与作物栽培、果园管理、蔬菜培育等生产环节,最终形成覆盖农业生产全流程的劳动育人模式,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学校重视、搭建主导实施平台
作为食农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在其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在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需配置标准化且稳定的教学空间,确保整个课程体系规范化持续推进;其次,强化师资培训,通过专业系统化培训提升食农教育师资教育教学水平和实践实施的专业素养;第三,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块,通过体验式教学设计提升学习效能,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其四,建立政-校-社-家联动协作机制,凝聚多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3.4 家庭配合、做好教育基础保障
家庭作为人类教育的启蒙,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食农教育实施过程中也是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完成食农教育根本保证是家庭的认同,食农教育既需依托政策支持体系,通过教育机构宣导、公共媒体传播强化家长认知;更需要生活化的具体实践路径,例如利用节假日开展亲子共耕、家庭菜园养护、食材溯源与烹饪实践等浸润式体验,使食农教育突破校园边界,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延展教育时空范围。
4.食农教育的意见与建议
4.1 构建实践体验模式
从小培育孩子对农作物的认知和亲自动手制作食物的能力,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植根于人们的心里,对于人的一生影响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食农教育作为具有认知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从土壤到餐桌”的完整链条实践,使人们掌握作物栽培与膳食制备的核心技能。这种沉浸式教育不仅解构了食物来源的认知盲区,更培育了营养决策能力与健康饮食行为模式。在建构本土化食农教育体系过程中,既要汲取发达国家课程开发经验,更需立足我国城乡差异、饮食文化等国情要素进行适应性改造。教学载体设计需融入儿童认知美学,运用色彩符号系统与互动装置艺术提升课程吸引力,实现教育效能与审美体验的有机统一。在具体的实施层面,可依托校园实践场地、校外教育农园或是相关研学基地,组织学生参与育苗、种植、管理、收获、储藏、加工等全周期操作过程。这种具身化教学范式不仅能激活学习内驱力,更在微观生命观察中深化生态伦理认知。通过参与食物生产全过程,学生得以感悟生命成长规律,培养劳动价值认同,同时发展协作分享的社会化能力,实现知识建构与人格养成的双重提升。
2.完善课程教育体系
食农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融入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如有机整合二十四节气时序体系与传统民俗文化要素,开发包含生态营造、耕读艺术、成果展示及科学探究等维度的主题课程,构建起系统化的食农育人课程模式。课程具体实施环节,建立导师授课制,通过导师引导下的项目式协作机制,让学生在跨学科任务群中提升团队协作素养与个体发展动能,唤醒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热忱,培育跨学科的问题意识与实证思维方式,形成以文化为底蕴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从自然认知到生态责任养成的升华。
3.打造实践教学基地
在实践教学场地建设中,应突破物理空间界限,形成“都市农业实验室+乡土教育基地”的双协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一是,依托城市建筑打造垂直农耕系统,集成无土栽培、植物工厂等先进生产技术;二是,活化乡村撂荒地建设生态耕读教学园,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常态化系统化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需构建“作物图谱-农事历法-文化密码”三维知识框架,围绕种子萌发、花期管理等物候节点,嵌入非遗农具使用、节气民俗体验等文化模块,形成“观察记录-技术实操-文化解码”的螺旋式学习链路。
参考文献:
[1] 朱强,李丰,王金秋.美日小学食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02):21-26.
[2] 羽焕坤,杨媚,谭兴勇,等.南宁大学生食生活现状调查及食农教育对策研究[J].现代食品,2020,(17):22-24.
[3] 孙瑶,吕田,王丹,等.日本“食育”的推行对中国高校的借鉴-以长春地区高校为对象[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3(354):248-249.
[4] 薛俊丽.立体式食农教育: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有效促进模式[J].晋中学院学报,2020,37(04):83-87.
[5] 褚宏启.21世纪劳动教育要有更高立意和站位[J].中小学管理,2019,(09):61.
[6] 王晓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政策演变、价值诉求与未来建构[J].中小学管理,2019,(05):5-7.
[7] 邹俊.“同吃住同劳动”:在真实体验中建立正确劳动观[J].中小学管理.2019(05).
[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 (001).
[9] 俟名.中小学生十大不良饮食习惯[J].科学之友,2006,(06):68-69.
[10] 王振花,周斌.乡村振兴视域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21,15(36):141-143.
[11] 刘吉敏,覃泽林,方辉,等.广西智慧柑桔技术构成与发展建议[J].中国南方果树,2021,50(03):180-184+193.
[12] 李钰琪,洪孝相,王晓丹等.食农教育的意义及其活动载体研究[J].中国食品,2022(20):100-102.
[13] 魏文刚,尚睿智,何昌龙.乡村振兴背景下耕读文化建设关键点及其路径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05):86-88.
作者简介:王海燕(1984.09),女,汉族,内蒙古(内蒙古呼伦贝尔人),研究生,讲师,作物高产高效栽培。
通讯作者:崔超(1984.03),男,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研究生,副教授,作物优化栽培生理。
本研究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NGJGH2022180)、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21163101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