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作者

白崇昆

辽宁省灯塔市财政服务中心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新经济模式下,企业管理复杂度呈几何级数上升。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变得困难,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比如,销售部门可能无法及时获取生产部门的产品库存信息,导致无法准确回复客户的交货时间询问,影响客户满意度。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工作。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突破推动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加快提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效率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下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分析,深入剖析其在新经济模式下实现业务变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探讨适合新经济模式下企业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选择策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历史悠久且成果显著。20 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安东尼[1]首次构建分层管理模型,将企业信息系统划分为战略、战术与操作三个层级,并构建了相应的信息系统框架理论。

在系统构建与技术应用方面,Davenport(1993)[2]强调管理信息系统应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创新与优化,其研究指出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有效实施可显著提升生产效率。Brynjolfsson 和 Hitt(20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投资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受企业管理能力的调节。

随着时代发展,战略导向的系统整合研究逐渐成为热点。Porter 和 Millar(1985)[4]在价值链理论框架下,阐述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竞争战略工具的重要性,如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客户留存率。Weill 和 Vitale(2002)[5]基于资源基础观,构建了IT治理模型,指出有效的信息系统管理能够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

近年来,新兴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融合创新成为国外研究的重点方向。Kane 等(2015)[6]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企业信息系统架构,指出智能决策系统的应用可大幅提升企业决策速度与准确率。Mikalef 等(2021)[7]的元分析显示,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够降低企业 IT 成本,但同时需关注数据安全风险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虽起步晚于国外,但发展迅速,成果斐然。早期,陈禹(2002)[8]提出 “三阶段演进模型”,清晰揭示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从单项应用、系统集成到智能融合的规律 。​

在本土化适配理论研究方面,黄梯云(2010)[9]构建的 “双螺旋” 理论指出,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大关键动力,两者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众多国内学者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开展深入研究,总结出适合本土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策略与方法。​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兴起,国内在该领域的创新实践研究取得诸多成果。马云(2019)[10]提出的“新零售” 理论强调信息系统在全渠道融合中的核心作用,阿里巴巴通过数据中台建设实现了零售企业库存周转率的大幅提升。曾鸣(2020)[11]提出的“智能商业”模型,深入阐释了信息系统在 C2B 商业模式中的赋能机制。陈春花(2021)[12]基于组织行为学视角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中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依赖于“敏捷型组织”的构建 。​

在技术伦理与安全研究领域,邬贺铨(2022)[13]提出 “主动防御” 理论,主张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网络安全的动态防护,并成功研发出在金融行业应用效果显著的入侵检测系统。李一军(2023)[14]构建的“数据主权”模型,为跨境数据流动中的信息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

2 新经济模式和企业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

2.1 新经济济模式的概述

新经济模式是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中,以信息技术革新为引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形态。它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融合了创新技术、新型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形态,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模式。‌

2.2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随着国民经济体系的深化改革与企业组织边界的持续扩展,管理实践逐渐突破传统科层制框架的局限。企业运营呈现出显著的全球化战略特征,要求管理者从单一主体管控转向跨区域运营的协同管控。在此背景下,信息资源作为组织决策的基础要素,其战略价值得以凸显。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中预见性地指出,信息革命将深刻影响管理科学和人工智能两个领域,即管理科学和人工智能。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企业原来的组织结构、管理工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5],建立适应新经济形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地管理各项业务活动,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  新经济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困境

旧有系统的升级改造面临技术难题。不同时期开发的系统模块之间兼容性差,难以实现无缝衔接升级。随着企业业务的拓展与多元化,往往会引入多个不同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这些系统各自承担着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本应协同工作,形成高效的运营网络。然而,这些系统来自不同的供应商,采用不同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以及技术架构,导致系统集成困难重重,不同系统之间数据无法顺畅流通与共享,形成一个个 “信息孤岛”。传统企业组织架构多为层级式,部门之间职责划分明确,但沟通协作存在壁垒。在引入管理信息系统后,这种架构难以适应系统所要求的信息快速流通与业务协同。 部分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将其仅仅视为一种辅助办公工具,而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在信息化建设初期,对系统建设投入期望过高,一旦短期内未看到显著效益,便丧失信心,减少投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汇聚了海量数据,但数据质量问题突出。据录入环节缺乏有效的校验机制,导致数据错误、重复、缺失等情况频繁出现。在新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

4  新经济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策略

4.1  重塑组织架构,规范业务运转流程

在新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必须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着重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规范业务流程。一是提升协调与领导能力,促进协同发展:企业需要构建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结构,以此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企业的领导层应当具备出色的跨部门协调以及资源整合能力,可通过建立横向协作机制和跨部门项目团队的方式,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就像字节跳动采用的灵活项目制团队模式,不同部门的人员围绕特定的业务目标迅速组建团队,实现高效协作,从而在短视频、在线教育等多个领域快速拓展业务,达成资源的共享以及信息的高效流通,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响应速度。二是明确职责权限,保障管理高效运行。清晰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有效避免因职责不清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合理分配管理人员的权限,确保他们在决策以及资源分配方面拥有适度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为管理层提供专业的培训,以此提升他们的领导与协调能力。

4.2 打造适配企业特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需要打造与自身相契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全面综合地考量内部资源以及市场需求。一是紧密围绕业务与市场需求进行系统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应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市场需求紧密相连,为管理者提供精准的数据,助力他们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市场趋势以及客户需求,进而制定出科学的决策和战略规划。二是强化信息意识,科学规划系统建设。管理者要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深刻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价值。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的人才状况、管理水平以及技术实力,制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

4.3  选用恰当开发策略,缩短系统开发周期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合适的开发策略对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一是采用敏捷开发,快速响应需求变化。敏捷开发强调迭代、协作和自适应,将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短周期的迭代,每个迭代都交付部分功能。通过频繁交付和快速反馈,企业能够及时调整需求,缩短开发周期,同时加强开发团队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例如,美团在开发外卖配送调度系统时采用敏捷开发模式,根据业务需求和用户反馈,迅速对系统功能进行迭代优化,有效提升了配送效率和用户体验。二是运用原型开发,精准定位系统需求:快速构建系统原型,有助于企业明确需求和功能,减少在需求理解上的偏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进而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

5 结论

总之,新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庞大的工程,建设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企业要跟紧时代步伐,科学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Anthony R N.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65.​

[2] Davenport T H. Process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 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93.​

[3] Brynjolfsson E, Hitt L M. Beyond Comput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 (4): 23-48.​

[4] Porter M E, Millar V E. 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5, 63 (4): 149-160.​

[5] Weill P, Vitale M R. Place to Space: Migrating to E-business Models [M].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02.​

[6] Kane G C, Palmer D, Phillips A N, et al.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 Harvard Business Press, 2015.​

[7] Mikalef P, Pateli A, Krogstie J. Cloud Computing Adoption in SME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 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1, 34 (3): 443-466.​

[8]陈禹.企业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 [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9]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马云.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的未来[J].中国企业家,2019(5):28-31.​

[11]曾鸣.智能商业 [M].中信出版社,2020.​

[12]陈春花.数字化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J].管理世界,2021(1):138-146.​

[13]邬贺铨.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研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22,52(3):439-452.

[14]李一军.跨境数据流动中的数据主权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23,26(2):1-12.

[15]洪晨阳.数字经济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代化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22(34):14-16.

[16][17]王雪倩.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J].商场现代化,20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