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经验:实现有效教学的新设计
陈翼阳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211100
【案例背景】:
新课程改革一开始就把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慈母情深》讲述了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次案例以《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为例,将丰富语言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要点,使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结果,最终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案例描述】:
(一)感知语言魅力,体悟语言表现
教学片段1:
师:谁看过龟裂的手?
生1:我奶奶的手,冬天洗衣服的时候开裂了。
师引导生读:这样的手用一个词形容叫做—— 生1:“龟裂”。
生2:我妈妈洗碗的时候,被水烫到了,手就有点裂开了,还会流血。
师引导生读:这样的手用一个词形容就叫做—— 生2:“龟裂”
师:全班一起读
教学片段2:
师:把“震耳欲聋”这个词读好了,整句话就读好了。
师引导生齐读:其实我是第1次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完全可以推想:昨天,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引导生齐读:明天,母亲只能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引导生齐读:夏日炎炎,寒风凛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
生读: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设计理念】:重视语言积累,体悟语言表现,强调多读多背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笔者用联系生活、联想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把新鲜的词句刻进学生的脑子里,把感受融进去读。通过朗读、品析课文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和情感美,好的语感决定了语文的上层能力,基础语文教育阶段,教师只有输入了大量词句的范型,才能逐步纠正不良的内部语言,实现有效教学。
(二)洞察语言奥秘,内化课文语言
教学片段1:
师:孩子们,你们一定发现了这句话写的怪怪的。
生:出现了3次我的母亲。
师:按照你们的想法,“我的母亲”应该放在哪里?
生:放在前面。
师:又一处奇怪的地方
(PPT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的望着我......”)
师:这句话与文中句子相比,意思没变,味道却不同,你觉得哪一句带给你慢的感觉?
生:文中的句子。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把慢镜头放入你的脑海。
教学片段2:
师:拿起笔,写出你的内心独白,写出你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要求“妈妈”这个词不能少于三次。
生1:妈妈,您辛苦了,您憔悴了这么多;妈妈,您辛苦了,您付出了这么多;妈妈,您辛苦了,皱纹已无情地爬上了您的脸庞。妈妈,我爱您!
生2:妈妈,为了撑起这个家,您付出了您的容光焕发;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您付出了您健康的身体;妈妈,为了我们得到爱,您无私地奉献自己!
【设计理念】:笔者深入分析文中经典语句,洞察语言奥秘,发现“反复”修辞手法需要细细咀嚼。于是通过更换短语位置、换词比较、多次朗读、联想想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又即刻依托课文情境,设计在模仿文本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达,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感有意愿,现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感人肺腑的文字,真正内化了课文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有效形成。
(三)搭建应用桥梁,引导语言运用
教学片段:
师:孩子们,课后运用场景和细节描写,也来写一写你和母亲的一件事吧。
生1:我提议帮忙,母亲微笑着点头。我们并肩作战,她教我如何将馅料放在皮中央,然后巧妙地捏出褶皱,确保每一个饺子都能完美封口。厨房里弥漫着韭菜和肉馅的香气,我们的笑声和谈话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宁静的氛围。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与母亲之间的默契和亲密,那是任何言语都无法完全表达的珍贵时光。
师:谁来点评?
生:其中“弥漫”“交织”“温馨而宁静”“默契和亲密”让我仿佛看到了与母亲一同包饺子的场面,读来觉得很幸福。
【设计理念】:笔者设计以学习写作方法为目的的表达练习,创设情境:写一件关于母亲的事,引导学生应用语言。吕叔湘先生曾强调语文是技能,小学生最应增加的是实践表达的经验。学生的读写能力,必须通过亲身的听说读写实践才能不断巩固和提升,因此教师应当有意识搭建应用桥梁,训练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遣词造句的经验,切实优化自身语言体系,这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案例反思】:
1.聚焦母亲形象,培养共情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1]作者通过描写母亲这一形象,书写了70年代一群母亲的苦难和光辉,学生自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笔者通过对比教学,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迁移应用等多种设计,将学生代入一个个场景中,带领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人物形象,换位思考,培养共情意识,并在情感上得到洗涤,实现三维目标统一,构建了有效课堂。
2.进行比较阅读,丰富语言经验
“比较阅读”法是一种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对比较阅读法应予以重视。它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式分析的方法。[2]是最容易凸显文字奥妙的。笔者通过引入与教材文本相近的阅读材料,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强化学生对同类语言风格的把握,丰富语言经验,拓展学生的阅读维度,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3.拓展迁移应用,提升审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并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笔者挖掘课文素材中的美学元素,如快慢镜头和特写镜头的描写,反复修辞手法的使用,引导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同时,笔者也在教授过程中,加强对其中情感美、内在美等隐性美学元素的挖掘,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有效高效的课堂,为学生语文学习赋能。
总之,语文课堂应以丰富语言经验为第一要义,教师备课要深入语言文字,教学方式要创新设计,同时不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审美情趣,让每一堂课有效,赋予学生可使用的真能力,笔者将继续深耕。
参考文献:
[1] 《义务课程标准(2022版)》
[2] 王奎斌.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与应用策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