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的研究
靳亚男
保定市卫生路小学 071000
一、引言
微作业这一创新的作业形式应运而生,它宛如一股清新的春风,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设计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微作业以其短小精悍、形式灵活多样、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等诸多优势,具备了成为契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有力工具的潜力。它能够打破传统作业的桎梏,以更加巧妙、有趣且富有实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中,深入去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行为和思考之中,真正实现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道德认知、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方面形成的稳定能力体系,主要包括公民责任意识、规则与法治观念、道德判断与行为能力三个方面。公民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关心社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规则与法治观念强调学生要遵守社会规范,维护公共秩序;道德判断与行为能力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选择并践行良好行为。
三、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单一
传统作业多以书面练习为主,如填空、问答等,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单一的形式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内容脱离生活
作业内容往往侧重于教材知识的巩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但在生活中却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无法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行合一。
(三)缺乏个性化
传统作业通常是统一布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的学生完成相同的作业,容易出现学优生 “吃不饱”、学困生 “吃不了” 的情况,不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原则
(一)短小精悍原则
微作业的特点在于 “微”,应控制作业量和完成时间,一般可在 10 分钟以内完成。教师要精选作业内容,突出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训练。
(二)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设计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微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有所收获,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互补性原则
微作业要与传统作业相互补充,发挥各自优势。微作业可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如音频、视频、动画等,与传统书面作业的严谨性形成互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策略
(一)情境化微作业设计,提升道德判断能力
教师可设计真实或模拟的道德情境微作业,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和判断。例如,在学习 “与同学相处” 相关内容后,布置微作业:“如果你在课间看到两位同学因为争抢文具发生了争吵,你会怎么做?请录制一段 30 秒 - 1 分钟的视频,说明你的做法和理由。”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代入情境,提升其道德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型微作业设计,培养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以微作业的形式呈现成果。如开展 “关爱社区老人” 活动后,让学生制作一张手抄报,介绍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或者录制一段短视频,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通过实践型微作业,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社会责任,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分层式微作业设计,满足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基础、提高、拓展三个层次的微作业。基础作业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对课堂基础知识的巩固,如学习 “交通安全” 后,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交通安全标识图。提高作业则在基础上稍有拓展,如让学生设计一条交通安全宣传标语。拓展作业难度较大,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如让学生开展一项关于社区交通安全状况的小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四)跨学科微作业设计,增强综合素养
跨学科微作业设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独特价值,能有力增强学生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性使其与多学科融合顺理成章。比如和语文学科结合,布置写 “诚信” 小作文的微作业,学生需调用道德与法治课中对诚信的认知,再用语文的文字组织、表达能力,将感悟化为一篇篇或真挚或深刻的文章,这既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又锻炼了写作水平。又如与美术学科配合,以 “法治社会” 为主题创作绘画,学生要思考如何用色彩、图形展现法治的庄严、公正等元素,在创作中法治知识具象化,同时美术素养也得以提升。跨学科微作业让学生跳出单一学科局限,从多元视角去领会、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综合素养就在这跨学科的融合中不断发展、提高。
(五)互动式微作业设计,促进合作交流
互动式微作业设计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了活力,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意义重大。以 “家乡的传统文化” 微作业为例,教师先将学生分组,各小组成员分工收集家乡传统节日、民俗技艺、特色建筑等方面资料,再合力制作 PPT。在班级展示环节,学生能充分表达见解,锻炼表达与合作能力。又如在网络平台发布道德话题,像 “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友善”,各小组在线讨论,不同想法碰撞出思维火花,学生们既要清晰阐述个人观点,又要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共同凝练小组观点汇报。通过这类互动式微作业,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素养得以提升。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采用多样化的设计策略,能够有效弥补传统作业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微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规则与法治观念和道德判断与行为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 沈颖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4(2):115-117.
[2] 郑天威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 [J]. 环球慈善 ,2024(10):0181-0183.
备注:本文系课题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的研究 25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