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管理艺术

作者

孙中翔

常德市文化艺术研究所 415000

引言

当前,基层文化艺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上下班纪律松散、考勤难以监督和人员个性差异显著的问题。文艺创作活动的不确定性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矛盾,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1]。针对这一现状,研究基层单位管理方法,特别是纪律管理和人员管理的策略,对于提升单位运行规范化、保障创作秩序、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艺人员创作性的特殊性

文化艺术单位的人员在创作中高度依赖灵感和个性表达,他们的工作节奏和时间安排往往不规律,创作活动的自由度较大。由于艺术创作难以完全量化,创作成果的显现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这使得文艺人员在时间观念、上下班规律以及工作方式上与其他行业存在差异。同时,他们在创作中强调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外部约束敏感,这种特殊性为纪律管理带来了独特挑战。

二、人员管理的难度

1. 时间弹性大导致管理难度增加

文化艺术人员创作节奏灵活多变,往往根据灵感和项目安排进行工作,有时夜间或节假日仍需创作,导致固定上下班时间难以统一执行。弹性的工作时间增加了迟到、早退以及加班记录不规范的情况,使管理者在考勤监督和纪律约束上面临更大挑战,难以实现统一标准。

2. 创作任务难以量化监督

艺术创作成果具有高度主观性和不可预测性,不同作品的完成周期和难度差异较大,难以按日或周进行量化考核。因此,上下班纪律执行缺乏直接依据,管理者在考勤监督时无法精准衡量每位人员的工作投入,导致纪律执行容易流于形式或产生争议,增加管理工作的复杂性[2]。

3. 个性差异导致纪律执行不一致

文化艺术人员个性鲜明,价值观和工作方式差异较大,部分人员对规章制度敏感度低,缺乏主动遵守的意识。个体行为差异显著,导致单位整体纪律执行参差不齐,容易出现部分人员随意上下班、任务不按时完成等现象,使管理者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的工作秩序,增加管理压力。

三、人员管理的思考

(一)弹性时间管理:平衡创作自由与纪律要求

文化艺术人员创作节奏灵活多变,弹性时间是激发创作力的重要因素,但过度自由可能影响单位整体秩序和工作效率。合理平衡时间自由与纪律要求,既尊重创作规律,又保障单位正常运作,是基层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任务。

基层单位可通过制定弹性上下班制度与核心工作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创作自由与纪律管理的平衡。首先,明确核心工作时段,如每日固定的沟通、会议或审核时间,要求全体人员必须在场,以保证团队协作和管理可控,同时为重要事项提供统一讨论与决策的时间窗口。其次,对于夜间或节假日创作的工作,应建立自我报备制度或电子考勤记录,让管理者及时掌握工作状态而不干扰创作节奏。单位还可采用任务节点管理,将创作任务拆分为阶段性目标,并明确完成时间与成果要求,使弹性工作既有自主性,又有可监督的衡量标准。通过这些措施,既能尊重艺术人员的创作规律与个性特点,又能维护单位整体管理秩序和团队工作效率,形成弹性管理与规范纪律相辅相成的良性机制,推动创作与管理双向优化。

(二)成果量化管理:建立合理考核标准

艺术创作成果难以量化,使上下班纪律与工作考核面临挑战。合理的管理应建立科学标准,将成果转化为可监督、可评估的指标,以兼顾创作特性与管理需要,从而实现考勤与纪律的有效执行。

基层单位可通过阶段性目标和过程性管理来量化艺术创作任务。首先将大型创作项目拆解为明确的小任务或阶段成果,每阶段需提交草图、提案或作品进度报告,管理者可据此监督工作投入。引入工作日志或在线任务管理系统,要求人员记录每日工作内容和时间分配,使考勤管理不再仅依赖上下班打卡。此外,可设立定期成果汇报会,让每位人员展示阶段成果,既便于考核,也激励创作。通过任务拆分、进度记录和定期汇报,单位可建立可量化、可监督的管理体系,在尊重创作规律的同时提升纪律执行力和管理效率。

(三)个性化管理:尊重差异与统一规范

文化艺术人员个性差异显著,统一纪律规范难以直接适用。管理应在尊重个体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明确规则、制度化流程和沟通机制,实现个性与纪律的有机融合,推动整体秩序与创作活力的协调发展。

基层单位可通过制度引导与个性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首先,制定明确的上下班纪律和考勤制度,涵盖打卡、报备、请假等流程,让每位员工了解单位的基本要求和纪律底线,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基础。其次,针对文艺人员创作节奏不固定和个性差异明显的特点,管理者可建立弹性管理机制,如允许部分创作类岗位自主选择工作时间,同时需定期汇报创作进度、成果及阶段性计划,以便跟踪管理与考核。此外,通过建立有效沟通与反馈机制,定期与员工讨论工作节奏、创作需求和管理规范,及时调整制度以适应个体差异,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则与灵活管理并重,单位不仅可保障上下班纪律的落实,也能充分激发艺术人员的创作潜力,实现管理规范化与个性尊重的平衡,推动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和创作水平双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的管理必须在尊重文艺人员创作个性与保障单位纪律秩序之间找到平衡,通过科学的上下班纪律管理和灵活的人员管理,实现自由创作与规范运作的有机结合。面对创作节奏不固定和个性差异明显的特点,管理者需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升制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未来,随着文化产业发展和数字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文化艺术事业单位有望实现更高效的管理体系,不仅保障创作质量,也促进艺术人才的成长与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

参考文献:

[1] 王梓 . 文化事业单位艺术资源数字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J].2024(13):103-105.

[2] 许雪莲 . 浅谈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 [J]. 办公室业务 , 2024(19):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