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公路路面结构层新材料应用与性能评价研究

作者

李源 汤丽香

1.湖南省怀化市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418000 2.湖南省怀化公路桥梁建设总公司 418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新材料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价。文章分析了新材料的种类多样、性能提升显著以及应用范围广泛等特点,随后指出了当前新材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材料性能稳定性不足、施工技术难度高以及成本投入较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材料研发与创新、完善施工技术体系以及优化成本控制策略等优化对策。通过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本文深入探讨了新材料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为公路建设与养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公路路面结构层;新材料;性能评价;材料研发

引言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公路路面的质量和耐久性成为关注的焦点。传统材料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应用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和环保要求。新材料的应用成为提升公路路面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手段。然而,新材料在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挑战,如性能稳定性、施工技术难度和成本投入等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新材料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对策,为新材料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公路路面结构层新材料特点

(一)新材料种类多样

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新材料的种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些新材料涵盖了高性能沥青混合料、纳米改性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及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等多个领域。高性能沥青混合料通过优化沥青与集料的配伍性,显著提高了路面的耐久性和抗裂性;纳米改性材料则利用纳米技术,对材料进行微观结构调控,从而赋予材料更为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则通过引入高强度纤维,有效提升了路面的整体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废旧材料再生利用技术的推广,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降低了公路建设的环境负担。

(二)性能提升显著

相较于传统材料,新材料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提升。一方面,新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有效抵抗车辆荷载和自然环境因素的侵蚀,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新材料在耐久性、抗滑性、抗水损害等方面也表现出色,提高了公路路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此外,一些新材料还具备环保、节能的特点,如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可降解等,这对于推动绿色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性能上的显著提升,使得新材料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三)应用范围广泛

新材料的应用范围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公路路面结构层。无论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还是城市道路、乡村公路,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新材料进行应用。在高速公路中,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和纳米改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路面表层,以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和耐磨性;在国道省道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废旧材料再生利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以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而在城市道路和乡村公路中,则更注重新材料的环保性和经济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新材料还可以应用于公路的养护和改建工程中,为公路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二、公路路面结构层新材料存在的问题

(一)材料性能稳定性不足

尽管新材料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其性能稳定性不足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新材料的成分、生产工艺及应用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性能表现存在波动。例如,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其耐久性和抗裂性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纳米改性材料则可能因纳米粒子的分散不均而导致性能下降。此外,新材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还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如紫外线、水分、温度等的影响,导致性能逐渐衰退。

首先,通过对沥青材料的分析可知,决定该材料性能的因素较多,主要有针入度、软化点以及延度等,如表1所示。

其次,在研发以纳米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时,为保证新材料性能的稳定性,要对各类纳米材料的性能进行分析和研究,如表2所示。

最后,在沥青混合料的测试中,可采用以损耗模量峰值的相态转化温度为依托的评价法,对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进行测评,主要的评价标准,如图1所示。

通过对图1的观察和分析可知,沥青混合料的损耗模量与温度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当温度接近20℃左右时,损耗模量应达到最高值,否则证明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不符合技术规范。

(二)施工技术难度高

新材料的施工技术难度高,也是制约其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广泛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新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施工过程往往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和设备。例如,高性能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摊铺和压实工艺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以确保材料的均匀性和密实度;纳米改性材料则需要采用特殊的分散技术和成型工艺,以保证纳米粒子在材料中的均匀分布。此外,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也对新材料的施工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为充分发挥出各类材料的功能作用,应细化施工流程,规范施工程序,如图2所示。

通过对图2的观察和分析,掌握公路工程主要的施工步骤后,还要严格控制关键的技术参数,如表3所示。

(三)成本投入较大

新材料的应用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这也是制约其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检测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新材料的施工技术难度高,施工过程中的设备租赁、人员培训、质量控制等费用也会相应增加。此外,新材料在初期应用阶段,由于其市场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可能还需要承担额外的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费用。

三、公路路面结构层新材料应用优化对策

(一)加强材料研发与创新

针对新材料性能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加强材料研发与创新是根本出路。科研机构与企业应携手合作,深化对新材料成分、结构及其性能关系的理解,致力于开发出性能更加稳定、适应性更强的新型路面材料。这要求我们在材料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使用条件的影响,通过先进的模拟技术和实验验证手段,精准预测并优化材料的长期性能。同时,鼓励跨学科合作,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融入材料研发中,推动材料科学的革命性突破。此外,建立材料性能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为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具体而言,在新材料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还要对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抗磨损性能等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其满足公路工程对施工质量的需求。以C30水泥混凝土材料为例,标准抗拉强度应>3.0MPa,主要的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在公式(1)中,σ代表的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值;So代表的是混凝土块的原始横截面积(mm2);Fb代表的是混凝土块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N)。

在检测新型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值,可结合表4。

若最终的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值与抗拉值不符合技术规范,证明材料的配合比或者成分等存在的问题,需要对研发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进一步提高材料的质量性能。

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的施工中,对抗磨损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提高沥青路面对复杂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还要控制好材料的抗磨损性能,以集料为例,这种材料磨耗值,主要的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

在公式(2)中,Q代表的是集料的磨耗值;m0与m1分别代表的是磨耗前的质量与磨耗后的质量;ρ代表的是表干密度。

(二)完善施工技术体系

施工技术体系的完善是提升新材料应用效果的关键。一方面,应制定详尽的施工指南和技术规范,明确新材料的施工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和验收要求,为施工人员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另一方面,加强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材料认知水平和施工技术熟练度,确保新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的正确应用。此外,推动施工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利用智能设备和技术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施工效率和精度。同时,建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施工中的问题,确保新材料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优化成本控制策略

针对新材料应用成本较高的问题,优化成本控制策略至关重要。通过规模化生产和供应链优化,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和生产加工费用。鼓励技术创新,开发更加高效、节能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给予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支持,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加强新材料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提高公众对新材料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通过扩大市场规模来分摊研发和生产成本。最后,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模型,综合考虑新材料应用的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成本控制依据。

总结

本文通过对公路路面结构层中新材料的应用及其性能评价进行研究,发现新材料在种类、性能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均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新材料在应用中仍存在性能稳定性不足、施工技术难度高和成本投入较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材料研发与创新、完善施工技术体系以及优化成本控制策略等优化对策。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新材料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公路路面的质量和耐久性,为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材料的创新,新材料在公路路面结构层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李顺响.新材料与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建材与装饰, 2020(12):2.

[2]植秀宁.关于霞山区观海路"白改黑"路面结构方案的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 2023, 5(10):155-158.

[3] 王龙臣.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与耐久性能研究[J].收藏, 2022(9):0091-0093.

[4] 王长胜,于泽浩.公路铺装层铺装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 2024, 6(7):17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