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许勇 许彦婷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1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1、引言
教育行业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重要部分,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办学效益提升。但如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问题,如机制不完善、评价体系缺失等,因为传统管理模式太重视资产购置而忽略后续使用和维护所以资产利用率低,并且缺少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和信息化手段支持也无法做到精细化管理,因此该研究聚焦于此想要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优化资产配置结构等方式提高管理效能,这种探索既符合教育行业现代化发展趋向也能给高校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2、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1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且资源投入持续增加,使得高校固定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但资产基数庞大后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就突显出来并成为限制高校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实际管理中资产利用率低很突出,很多高校教学科研设备长期闲置或者低效使用,有些实验室设备年均使用率不到50% 且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只服务个别课题组,缺少跨部门跨学科共享机制,并且管理机制不完善也让这种情况更严重,现在大多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还是传统静态模式居多,缺乏动态监控与实时反馈机制,从而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之类的问题频频出现,这既浪费宝贵教育资源又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
另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被绩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限制着,因为现有绩效评价大多着眼于像资产保值增值率这类财务指标,而对于资产实际使用效益、服务教学科研能力这些关键维度却关注不够,这样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也不能给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并且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也是个制约因素,虽然部分高校引进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但系统兼容性差是常事,数据孤岛到处都是,所以信息无法高效共享整合,这些问题都显示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急需创新,尤其要在绩效管理理念引入和信息化支撑方面探寻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若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并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则能有效应对上述挑战,给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2.2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且财政投入逐年增多,使得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越发重要,统计显示,过去五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超8%[1] 。不过,在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上存在明显不足,比如有些高校教学设备利用率不到 50% 、实验室资源闲置常见,这既浪费资源又限制高校可持续发展,所以探索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创新非常必要。传统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多是静态管理,缺少动态监控和绩效评估,无法适应现代高校资源配置优化需求,而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不但能全程跟踪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情况,还可提高管理透明度与责任意识,并且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给绩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撑,让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更高效,为管理模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可行性方面来说,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创新有多方面有利条件,其一国家政策支持给创新带来制度保障,这几年教育部多次发文件强调高校要加强资产管理与绩效评价结合以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管理模式创新有了技术条件,云计算、大数据这类新技术应用于海量资产管理数据处理变为可行且有力支撑起科学合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三高校内部管理改革深入为创新实践营造出良好环境,不少高校在财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有丰富绩效管理经验可为固定资产管理借鉴,通过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让高校更好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利用进而降低管理成本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当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创新不仅必要且可行性十足,能给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2]。
2.3 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与实施路径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中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其管理效率直接影响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校固定资产总额持续攀升,高校固定资产总额已突破万亿元大关。然而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资产利用率低下、管理机制分散等问题日益凸显,亟需创新策略破解困局。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提出以构建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模式为核心目标的系列实施方案。关键在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从资产采购到报废处置各环节需明确责任主体与管理标准,确保全过程可控可追溯[3]。
为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应结合高校学科建设需求及教研实际,动态调整资源配置方案,避免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应将资产使用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纳入评估范围,通过量化分析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引入为上述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资产管理可实现智能化精准化。这些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制度保障与组织协作——高校需在政策层面建立配套激励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团队。通过上述路径,不仅高校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能提升管理水平,还将为教育行业现代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3、结论
高校对固定资产绩效管理模式加以创新研究,能给提升资产管理效率、推动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若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优化资产配置结构并引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则能明显改善资产利用率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管理模式以绩效为导向,不但可让资源配置高效起来、降低管理成本,还可助力高校在教育经费有限时达成可持续发展,而且融入协同共享理念后,部门间协作能力会进一步增强,打破传统管理模式里的信息孤岛状况。总的来说,本研究提出的创新框架把绩效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相结合,给高校资产管理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在促使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之际也为公共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罗军德 .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问题与实施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25, 41 (06): 122-124.
[2]刘长兰. 高校多渠道筹资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策略研究[J]. 财政监督,2025, (12): 90-95.
[3]赵容丽 , 裘应萍 .《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问题探析 [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 2025, (11): 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