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在基层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应用
周帮珍
陕西省紫阳县图书馆 陕西安康 725300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基层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逐渐成为提升基层图书馆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图书资料管理模式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文献资源数量与多样化的读者需求时,已逐步显现出效率低下、服务滞后、管理手段单一等局限。基于此,简单分析基层图书资料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价值,并深入探讨基层图书资料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策略,涉及推进数字化馆藏建设、开展智慧借阅服务探索、建立健全图书资料管理制度等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技术
前言: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图书资料的组织、管理与利用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尤其在基层图书馆管理实践中,传统人工管理方式逐渐难以满足资源高效配置与服务精准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已成为推动图书资料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
1.基层图书资料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价值
1.1提升管理效率
在基层图书资料管理实践中,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可显著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与准确性。传统图书资料管理方式多依赖人工操作,很容易出现录入错误、查找缓慢、资源重复等问题。借助计算机管理系统与数据库技术,图书资料的分类、检索、借阅、归还流程得以自动化,这能够大幅缩短操作时间,并有效减少人为差错。同时,引入条形码识别、RFID技术等手段,可实现图书流通环节的信息追踪,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水平[1]。
1.2保证资料安全
信息化技术在保障基层图书资料安全方面的价值极高,这是由于纸质文献在长期保存过程中易受潮、虫蛀、火灾等自然因素影响,存在较高的物理性损毁风险。通过数字化处理,可将实体图书、档案文献等资料转化为电子数据,降低原件保存压力,结合多重备份机制,即可实现数据的异地存储与自动恢复,因突发事件导致的资料丢失问题可得到有效防范。与此同时,信息系统的权限管理、访问控制、数据加密功能,可进一步加强资料的防泄漏能力,基层文献资源的长期积累与历史传承基础可由此进一步夯实。
1.3推动服务转型
基层图书资料管理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可逐步实现服务模式由静态陈列向动态互动的转型。传统管理多侧重资料存放、借阅,难以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信息化手段可以使管理者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推荐,增强用户与图书资料之间的交互性。同时,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广泛应用,也能够使读者在多种场景下更便利地获取所需资源,用户黏性提升与使用频次增长可由此实现,图书资源使用逻辑的时代进步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2]。
2.基层图书资料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策略
2.1推进数字化馆藏建设
在基层图书资料管理中,数字化馆藏建设属于提升管理质量与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涉及将传统纸质文献资源转化为电子形式,以及图书信息采集、分类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服务、流通管理等全流程的信息化集成操作。具体来说,应从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入手,系统化推进各类纸质资料的电子化转录与录入工作,严格依据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对扫描精度、格式存储、元数据提取等技术环节进行规范化操作。对于重要或稀有文献,应优先采用高分辨率图像采集与文本识别(OCR)技术,最大限度保留其原貌信息,提高后期数据的可加工性。在资源整合方面,建议将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多媒体资料、音视频资源等纳入统一数据库体系,形成涵盖多类型、多来源、多格式的复合型数字资源库,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基层图书数字资源体系。
进一步,还应建立健全图书智能标签系统,在图书资料中植入射频识别标签(RFID),支持图书自助借还、自助查询、自助定位,结合盘点机器人,即可实现对馆藏图书的智能化监控、快速清点与异常识别。这一过程可同时考虑引入盘点车与倒架系统,结合自动记录的图书流通路径,可更好保障图书上架与顺架的准确性、综合效率,降低图书错架率,提升整体馆藏管理水平。此外,还应聚焦数字阅读空间建设,建议依托信息化平台建设数字阅读室,配置自助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环境,用以拓宽服务渠道,配合条码扫描、指纹识别等多种识别方式,以及手机借书应用程序,即可更好为用户提供相关服务[3]。
2.2开展智慧借阅服务探索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基层图书资料管理还应开展智慧借阅服务探索,以此实现图书借还流程的自动化,以及服务内容的智能优化、用户交互的深度提升。具体来说,应从基础设施层面入手,优先构建基于自动识别与智能设备支持的自助服务体系,如自助借还机、自助查询终端,用以实现读者身份识别、图书条码扫描、借还记录登记、数据实时同步等多项功能,构建不依赖人工操作的一站式图书服务平台。其中,配套的排队叫号系统能够与馆内智能导引系统配合,根据实时数据推送借阅高峰时段信息、座位占用情况、图书馆开放区域位置,有效引导读者流动,缓解集中借阅压力。而基于无线网络的定位导航技术,则可进一步整合馆内导航与图书定位功能,使读者在馆藏空间中快速定位目标书籍,提高检索效率。
在智能化服务拓展方面,应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手段引入读者服务体系,通过对历史借阅数据、检索记录、阅读时长、兴趣偏好等行为数据进行深入挖掘,生成个体化用户画像,为每位读者推荐最契合其阅读需求的文献资源。有能力的图书馆还应建立智能推荐引擎,根据热点图书借阅排行、新书上架频率、专题阅读活动等维度生成动态推荐清单,辅以跨库检索服务、远程文献传输服务、专题资源推送服务,即可在精准匹配阅读资源的同时,持续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应积极开展基于数字平台的多样化文化活动,如鼓励读者主动分享阅读体会与知识资源,构建集“借阅、研读、分享、反馈”为一体的智慧阅读生态系统。
2.3建立健全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深入基层图书资料管理体系的背景下,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同样属于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关键。为此,应围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需求,制定覆盖全流程的管理制度体系,聚焦图书资料数字化标准、数据录入规范、设备使用管理、信息安全防护、借阅流通流程、故障应急预案,并结合图书馆实际运行环境与人员配置状况。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分层分类的责任落实机制,将管理责任细化至各个岗位与流程节点,图书资料管理的软硬件设备维护、系统数据更新、用户服务接待、资源调配协调等多个维度均需要得到考虑,管理职责需明确划分至管理员、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等不同角色。建议图书馆针对性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岗位操作规范,用于对人员行为的过程监督与绩效考核,辅以定期组织的管理人员培训,可确保各类工作人员对制度内容理解到位、执行标准统一,避免因操作失误、制度认知偏差而导致图书资料管理混乱。
进一步,还应强化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关注信息系统、智能设备、服务平台的持续升级迭代,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也需要得到充分考虑。为此,可考虑建立以数据反馈为依据的制度修订机制,结合系统运行日志、读者服务评价、设备故障频次等数据指标,定期评估制度实施成效,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进行适时修订、优化,结合制度反馈渠道与多部门联席机制,可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实效性,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图书资料管理。
结论:
未来,应继续深化信息技术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潜在应用空间。同时,应加强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推动基层单位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构建协同高效的图书信息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基层图书资料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彦慧.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迈上新台阶[J].文化产业,2024,(13):55-57.
[2]张成英.智慧图书馆背景下县级图书馆资料管理的演变与发展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02):93-96.
[3]程天旭.大数据背景下县级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方法探讨[J].山西青年,2022,(10):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