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与实践研究

作者

胡骥

襄阳技师学(襄阳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襄阳 441000

引言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强调体育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培养个体持续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中职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其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体育锻炼意识薄弱、运动技能欠缺、课余体育活动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与他们未来职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健康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本文结合中职体育教学实践,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培养策略,以期为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现状

当前中职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总体呈现出“认知模糊、动机不强、行为薄弱”的特点。在认知层面,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一定了解,但对“终身体育”的内涵和长远意义认识不足,将体育活动简单等同于“玩”或“放松”,未能上升到健康生活方式和终身发展需求的高度。在动机层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多为应付考试、缓解学习压力或同伴影响,缺乏内在的、持久的兴趣驱动,主动、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在行为层面,多数学生仅能保证体育课的参与,课余时间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且锻炼项目单一,多集中于跑步、球类等少数项目,缺乏系统的锻炼计划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二、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优化体育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夯实终身体育知识技能基础

强化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科学锻炼方法、运动损伤预防与简易处理、体质监测与评价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武器”。增加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开展且具有终身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瑜伽、跑步、跳绳等。结合中职各专业特点,融入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和保健知识。

运用“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学习目标和练习任务,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引入“合作学习、竞赛激励”。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间的竞赛、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运动 APP 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动作要领,拓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锻炼。

(二)营造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激发终身体育内在动机

1. 加强体育宣传与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主题班会等多种渠道,宣传终身体育理念、体育明星事迹、健康科普知识、校园体育活动动态等,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2. 打造体育文化阵地。在校园内设置体育文化墙、运动名言警句标牌,建设简易的体育健身路径和活动场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体育文化的魅力,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锻炼,课间和放学后总有不少学生自发使用。

3.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节庆活动。定期举办校园体育节、运动会、各类体育单项比赛(如班级篮球赛、足球赛、趣味运动会等),营造“爱体育、享健康”的节日氛围。比赛设置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鼓励全员参与,淡化竞技成绩,重在参与过程和体验乐趣。

4. 发挥体育社团与骨干的引领作用。支持和指导学生成立各类体育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和训练。通过体育骨干的示范带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形成“以点带面”的效应。

(三)搭建多元化体育活动平台,拓展终身体育实践空间

1. 保障“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质量。严格执行“阳光体育一小时”制度,将其纳入学校常规管理。根据学生兴趣和学校条件,组织开展集体跑步、广播操、特色集体舞、自由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的锻炼,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

2. 推行“体育活动课”与“运动打卡”制度。每周可安排 1-2 节非限定内容的体育活动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和伙伴。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打卡”,记录运动时长和内容,对坚持打卡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培养其自律性。

3. 组织校内外体育实践与交流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体育活动、远足、定向越野等,拓展体育活动空间。适时组织与其他中职学校的体育友谊赛或交流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友谊。

4.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和实际条件,制定个性化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并鼓励他们长期坚持,定期反思和调整。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生涯发展,实现体育与职业素养的融合

1. 实施差异化教学与辅导。针对不同体型、体能状况、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体育指导和锻炼建议。对于体重超标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制定专门的“健康促进计划”,鼓励他们从低强度、易坚持的运动开始;对于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训练指导,支持他们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

2. 挖掘体育与职业素养的契合点。将体育精神(如拼搏、合作、坚韧、规则意识)的培养融入体育教学和活动中,这些品质与未来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高度契合。例如,在团队项目比赛中,强调沟通协作和责任担当;在体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 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中的体育锻炼。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渗透终身体育理念,引导学生思考未来不同职业阶段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以及如何将体育锻炼融入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使体育成为其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结语:

通过上述策略的综合运用与持续实践,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增强其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技的发展,中职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还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运动行为、开发更具个性化的在线体育指导课程等,以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小龙 , 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分析 [J], 教师 ,2024 年 15 期

[2] 冯耀 , 中职体育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策略 [J], 学周刊 ,2024 年36 期

[3] 潘涛, 基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中职体育教学探索[J], 电脑校园, 2020年 11 期

[4] 宋杰 , 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视角下的中职体育课程开展策略探究 [J], 网羽世界》, 2022 年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