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林业生态造林技术应用及管护措施

作者

王燕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镇林业工作站 716000

摘要:近年来,林业生态造林技术受到了多个领域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这一技术的高效、快速发展,需要对其应用及管护措施开展有效探讨。本文研究了多个生态造林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根苗造林、分植造林与播种造林技术,同时,提出了多种有效的生态造林管护措施,例如提升林业资源保护质量以及强化病虫害防护水平等,旨在为推动林业生态造林技术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林业;管护措施;生态造林;技术

引言:

为了更好地迎合现代化发展需求,有必要重视深入、全面地研究各种生态造林技术,并使各类造林技术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积极推动林业改革进程,强化林业发展工作的综合成效。从管护实践角度,要重视使用系统性特征突出的造林技术,科学设计综合管护方案,加快林业的现代化、高效化发展脚步,实现对生态造林技术的整体性分析。

1.生态造林技术应用

1.1根苗造林技术

该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将根系较为完整的苗木直接运输到种植区域中,属于一种移植完整苗木的造林技术。和其他造林技术相比,操作的便捷性更高,更有助于提升对造林进度与成本的管控水平。因这一技术需要移植具有完整根系的苗木,所以种植的成活率普遍较高。具体应用时要关注如下内容:林业人员要提升苗木培育重视,参考苗木具体特征合理挑选培育地点,保证挑选区域的土壤、水文及环境条件均能满足苗木生长需求[1]。

实际培育期间也要开展高质量的土肥管理,有助于促进苗木生长质量提升。选择苗木时要优先挑选优质品种,严格依照种植区域具体条件及情况等有针对性地确定苗木的来源,例如移植苗以及繁殖苗等,且需要保证根系的完整性。苗木运输过程中应重视提升根系保护质量,避免根系在运输期间受损,影响苗木成活率。也要关注运输期间的洒水工作,保证根系的湿度。移植保护工作的开展也具备较高必要性,针对涉及病虫害问题的枝叶等要及时、果断地修剪,关注强化苗木病虫害抗性。

1.2分植造林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依托树木吸收营养的器官达到造林目的,例如树木的枝干、茎叶以及根系等,突出优势包括对成本的需求较小、操作便捷性较高,且有助于减少造林的时间,提升林木的整体成活概率。现阶段在林业生态造林中的使用频率较高。但该技术展现弊端也相对显著,包括对土壤要求较高,需要确保种植区域的土壤能够满足所有设计要求,反之则无法保证树木成活率。因存在这一弊端,该技术在使用时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若对应区域土壤条件不能和母树生长环境相统一,则无法保证造林的顺利和有效。基于此,林业人员要重视在应用技术以前对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与条件等进行全方位的调研与整合,有需要的情况下也要通过专业试验加以辅助,明确各营养器官的状态是否健康,不会对后期的造林工作产生影响。

1.3播种造林技术

该技术在现阶段的应用范围较广,受关注程度也较高,具备较为显著的适应性优势。这一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对种植区域的水文环境、气候环境与土壤条件等加以细化、充分的考察研究,再结合考察结果有针对性地挑选苗木品种,确保对应品种符合造林需求与种植区域环境要求以后,方可开展播种与培育工作,最后达到有效造林的目的。此技术在应用中的突出优势包括:有助于提升成本管控质量且能够保证造林效率;具有改良造林流程的功能,可以最大化地减少造林的困难性。基于总体角度而言,依托此技术进行生态造林的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内容:完全依照种植区域的各项条件科学挑选林木品种,保证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饱满性以及优良的病虫害抵抗能力。保证播种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在正式播种以前全方位调查种植区域土壤环境,利用适宜的松土及灌溉技术保证土壤质量,以促进苗木成活率的提升[2]。

2.生态造林管护措施

2.1提升林业资源保护质量

现阶段开展的各环节生态造林管护工作,为获得更为优良的工作成效,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即为开展高质量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实践中林业站和各技术人员要围绕林业资源保护,组织多元化的宣传推广活动,提升社会各界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视,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保护活动中,实现更高质量的保护目标。科学制定各项保护制度,强化保护重视,严格监督并惩处各种林业破坏与违法乱纪行为,警示不法分子。国家方面应积极出台林业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为各项林业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强化林业保护工作整体实效性与社会影响。提升经营管理重视,通过封山育林及管护等形式,采用封山或者半封山等方法,为生态与林业资源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效提升生态与环境效益。积极推动林业建设,促进林业资源增加,迎合生态造林基本要求,优化生态造林管护整体质量。

2.2强化病虫害防治水平

2.2.1农药填埋

这一方法主要是在树木根系周边的土层处通过打孔以及挖坑等方式,将具备较强内吸性的颗粒剂埋入土壤中,根部会吸收药物,药效会逐渐蔓延至树木的各个部位进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这一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降水、树木的高度以及外界环境温度等几乎不会对其效果造成影响,药物的效果也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对蛀干类害虫以及蚜虫等均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

使用呋喃丹可实现3个月左右的防治效果,年均使用次数一般为2次。本方法应用期间要关注的内容有:技术人员应在和树干相距60cm左右、根系密度较高的区域挖掘3到4个半径在0.5m左右的坑洞,将药剂置于其中,随后将坑洞填埋平整再灌水,让药物溶解后能够被根系吸收。也可以搭配尿素或者复合肥等一同使用,在病虫防治的同时起到追肥的效果。

2.2.2树干涂白

这一方法在现如今的林业生态造林中具有广泛应用,举例而言,在树木栽植结束以后需要对其树干进行涂白,可避免吉丁虫和天牛等害虫对树木造成侵害,且有助于降低树木出现溃烂与腐烂性疾病的概率。对延长芽萌动期也十分有效,可使枝芽出现冻害问题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具体操作中可以挑选白大夫或者涂白剂达到目的。

2.2.3树干注药

该方法在生态造林中的应用较广,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显著提升用药树木的病虫害抵抗能力,不论病虫害吸食树木的哪一部分都会死亡。通过有效利用这一方法的方式,能够实现对蛀干类害虫的高效防治,注药的时间可以挑选树木进入萌芽期以后到进入落叶期之前,但通常情况下效果最优的用药时间为树木落叶期以后到萌动期之前的休眠阶段。注药过程中,技术人员先挑选钻头直径在0.8到10cm左右的钻孔工具,在树干上和地面相距15到50cm左右的位置,按照向下45°的方向钻出一个直径约为8到10cm的孔洞,深度一般要以髓心为标准。若树木的体积较大,可以适当增加孔洞的数量,注药结束后,利用泥土或者蜡等将孔洞密封好[3]。

2.2.4物理灭虫

此方法主要指的是依托人工或者机械等方法达到捕捉害虫的目的,减少害虫的数量,在实际应用时对成本的需求较低也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应用时技术人员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及趋化性等特点,配制糖醋液或者悬挂黑光灯,达到诱杀害虫的目的。

结语:

随着林业的现代化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生态造林技术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林业部门要结合林业实际发展状况,挑选适宜的造林技术,提升林业资源保护质量,充分发挥各种生态造林技术实效性,积极迎合因地制宜的需求,实现对病虫害问题的有效防治,使用多种科学、可靠的防治技术手段,推动生态造林技术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平.撑起林业生态“防护伞”——太康县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纪实[J].资源导刊,2024,(19):42.

[2]娄廷磊.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树种选择及提高造林质量的路径分析[J].广东蚕业,2023,57(12):14-16.

[3]邵建伟.林业生态工程造林树种的选择及提高造林质量的方法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01):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