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作者

卓拉满都拉 包永明

锡林郭勒盟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锡林郭勒盟非遗保护与传承实践,该地健全保护传承体系,加强传承传播,成果显著,但也面临挑战。其经验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借鉴,助力非遗事业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传播;乡村振兴;文旅融合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民族记忆与精神,是人类文明多元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在社会变迁中,非遗面临传承困境。锡林郭勒盟凭借丰富独特的非遗资源,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实践,通过一系列富有开创性与实效性的举措,不仅成功守护了当地的文化瑰宝,更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丰富非遗保护理论、推动全国非遗工作意义重大。

一、背景与理论框架

国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推动全球非遗保护。国内,相关法律和理论为保护提供支撑。理论研究方面,文化生态学、文化资本理论、活态传承理论等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文化生态学强调非遗与所处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文化资本理论揭示非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价值,活态传承理论突出非遗传承过程中的动态性与创新性。锡林郭勒盟依据《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践行系统性保护理念,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传承传播方式创新等方面,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保护之路。

二、实践探索

1.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1.1 成立工作机构:2014年锡林郭勒盟在群艺馆基础上增设非遗保护中心,2019年更名为锡林郭勒盟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总面积7732平方米。2023年启动“锡林郭勒文化园非遗传承体验区”,增强公众互动。各旗县市(区)由属地文化馆负责,已建立43处传承基地(所)、8家小型展馆、33家工坊,近百名专业人员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1.2 构建法规体系:为确保非遗保护工作的规范化,锡林郭勒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文件,包括《锡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锡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评定办法》 和 《锡林郭勒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规范非遗项目申报评定和传承人的认定管理,每年向每位盟级代表性传承人发放3000元补助经费,并将非遗保护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1.3 完善名录体系:自2017年起构建国家、自治区、盟、旗县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截至2024年,全盟有1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4项(含7个扩展项)国家级项目,140项(含68个扩展项)自治区级项目,244项(含71个扩展项)盟级项目和546项旗县市级项目;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2名,自治区级传承人132名,盟级传承人379名,旗县市级传承人1051名。

1.4 健全记录建档工作:重视非遗资源普查摸底,规范非遗档案管理流程。目前已建立2518卷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传承人档案,完成254项抢救性记录工作。非遗展厅征集实物超3000件,编辑出版光盘、书籍及演艺作品800余件,发表理论文章近100篇、调查报告90余篇。

2.加强非遗传承传播

2.1 广泛开展非遗宣传推广活动:在重要节日举办活动,整合媒体资源,打造品牌活动,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其中,自2008年起已连续举办14届的“非遗保护成果专题展”,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2019年,创新性地组织开展“小小传承人”评选活动,极大激发了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认知度。2021年策划的“永远跟党走—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主题作品展和2023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展”,进一步提升了非遗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2023年,推动建设“锡林郭勒文化园非遗传承体验区”,以现场体验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展现锡林郭勒非遗独特魅力。此外,依托旗县市(区)各类文化品牌活动,每年开展非遗展示、展销、展演、赛事、宣传、讲座等活动达100余场。

2.2 开展多层次非遗交流宣传:参与国内外活动,开展区域协作,推动非遗进学校、社区和牧区。如中国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黄河非遗大展等,有效扩大了锡林郭勒盟非遗的影响力范围。2018年,赴天津市开展“吉祥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之韵专场演出”;2019年,成功策划“华北五省市非遗保护交流展”,并与参展省市签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盟协议》,促进区域间非遗保护协作。截至目前,已有20余项非遗项目融入中小学趣味性活动,累计开展50余次非遗进校园活动、20余次进牧区活动和30余次在社区活动。2019年和2021年,分别在北京和珠海举办为期一个月和六个月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显著提升了非遗的知名度。2021年,锡林郭勒盟“火不思”项目进校园实践案例被自治区评为“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

2.3 大力培养非遗人才队伍:依托自治区研培计划,联合相关旗县组织开展了100余期毡绣、奶食、长调、马头琴、火不思、潮尔道、阿斯尔、剪纸等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以及全盟非遗普法培训班,累计培训近5000人次,培养优秀非遗传承人,提高传承队伍整体素质。

2.4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打造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自治区级非遗工坊7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处、非遗特色村镇2处、非遗街区1处、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处,非遗项目带动就业与经济发展。

2.5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近70场次“非遗进景区”活动,连续举办十四届非遗保护成果展,引导非遗文旅商品申报。

2.6 探索推进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阿巴嘎旗潮尔道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察干伊德文化生态(正蓝旗)保护实验区已被列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阿巴嘎旗潮尔道传习所。举办多届特色文化活动,如东乌珠穆沁旗“绿色地平线——乌珠穆沁草原文化旅游节”“吉祥乌珠穆沁——冰雪那达慕”等,镶黄旗举办两届“阿斯尔”音乐节及相关赛事,提升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力。

结论

锡林郭勒盟非遗保护成果显著。通过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从机构设立、法规完善到名录构建、记录建档,为非遗保护筑牢根基;在传承传播方面,多管齐下,实现了宣传推广、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发展,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及区域性整体保护,不仅提升了非遗项目的保护水平,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文化认同感。虽面临问题,但已提出应对策略。随着策略落实,有望取得更多成果,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经验,让非遗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陈勤建.回归生活: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6

[2]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0

[3]周锦章.传统·自我·实践——转型期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