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态学视域下的江岛四季微课程实践研究

作者

汪宁馨 孔晓丽 

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幼儿园 

摘要:生态学视域下的江岛四季微课程的实践研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孵化过程。幼儿园锚定文化定位,深度挖掘江岛地理、生态与文化资源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构建融合四季节律的微课程体系。实践中秉持儿童本位理念,着力搭建幼儿与自然对话的生态桥梁:既关注幼儿在季节轮替中与江岛自然生态的情感联结,亦注重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立体化生态网络,引领幼儿在四季更迭中感知江岛自然生态的多元韵律与人文底蕴。

关键词:生态学;江岛四季;微课程

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学前生态教育重要性凸显。幼儿阶段是认知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亲近自然对其成长至关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1]强调要利用自然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学习空间,相关研究也证实自然教育能有效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2]。南京市江心洲,即江岛,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为生态微课程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研究基于生态学理论,聚焦江岛四季微课程实践,旨在挖掘地域资源、构建课程体系,推动儿童与自然及社会互动,培养幼儿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助力教育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开发江岛四季微课程的意义

(一)挖掘江岛资源,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江岛四季微课程深入发掘江岛上各类资源的教育价值,助力幼儿全面发展。课程依托江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地域文化,让幼儿在自然游戏中增强体质,通过观察四季变化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力与探究能力。项目式学习活动能锻炼幼儿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合作学习和集体活动则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自主选择和微项目活动增强自信心与自主性。

课程融入江岛自然科学知识和地域文化特色,涵盖动植物、生态系统、季节变化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文化艺术领域,丰富了园本课程体系,回应了 “让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理念。

(二)注重开放、循环,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江岛四季微课程实践注重构建开放、循环的教育生态链。在自然环境融合方面,教师利用园内外环境开展活动,如四季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感受自然变化,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培养生态意识和环保习惯,鼓励幼儿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在社会环境互动方面,课程内容联系江岛生活,关注新闻事件,如参观江岛智立方了解海绵城市建设,针对露营垃圾事件开展环保活动,培养幼儿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护绿使者等活动提升社会实践与交往能力。

课程还根据幼儿兴趣、自然变化和社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在循环中不断优化,使课程更贴近幼儿生活与发展需求。

二、江岛四季微课程实施中的环境准备

(一)踏访江岛,梳理有价值课程资源

全体师幼在不同季节通过远足、徒步、骑行多种方式踏访江岛,对幼儿园周边五公里范围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调查,了解江岛不同季节的植物、动物生活、江心洲的变迁史等,形成幼儿园的丰富多彩的四季资源库,同时在幼儿园内种植多样适宜的瓜果、蔬菜等,并重视幼儿园各类树资源的照料与观察活动,教师能够及时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点,并基于幼儿兴趣开展相关微项目活动。

(二)优化环境,创设亲自然的生活环境

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认为“儿童与大自然有着更为亲近、更为密切的血肉关联,大自然是儿童更为宏大的母亲。” [3]创设有利于儿童亲近自然的自然环境,让它们不断生长,让幼儿充分与幼儿园户外的生物、非生物相联系,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然的热爱之心与对生命的尊重之情。如关注物质的循环,创设农家小院、星月小菜园的场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自然物,供幼儿探究。

生态学理论还认为,幼儿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意愿和想法,让儿童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参与户外环境的创设、改造过程,如“小车之家”的微课程即是以幼儿园的小车无处安放为契机,幼儿参与设计、建造的过程。这不仅让幼儿的游戏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让儿童变得独立,学会自控,提升自我掌控的能力,帮助儿童发展健康的自我观念。

三、江岛四季微课程实践的有效策略

江岛四季微课程的课程文化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如在幼儿园设置多种生态化设施,蚯蚓塔、堆肥箱、雨水收集器等,在使用过程中培养幼儿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有自然之心的儿童形象。在课程内容上,主要围绕江岛四季自然变化和社会环境展开,引导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加强家园合作,通过课程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动态交互,构建开放、循环的教育生态链,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教育可持续发展。在课程形式上,采用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如 “微笑天使江豚” 项目,培养幼儿的爱心、责任心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一)自然联结:多模态感知四季

基于生态学理论,江岛四季微课程关注幼儿与自然的联结,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的变化,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关系,尊重生命,如在“生命之源——水”项目活动中,幼儿通过水样采集、净化实验(活性炭过滤)等方式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我与麦子共成长”活动中,教师尊重幼儿兴趣,挖掘一日生活价值,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物质交换的奇妙,体会劳动意义,更加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二)儿童立场:以幼儿为中心的课程生成模式

基于幼儿是微课程实施的核心主体,我们建立 “儿童发现者” 制度——教师在班级设置 “幼儿问题墙”,定期记录幼儿在生活中的疑问,并基于这些问题开展微课程活动,如 “芦苇为什么冬天不倒?”形成班本微课程的生发点,开展项目活动,在不断追问中和幼儿一起探秘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如菜地里的小虫子微课程活动,幼儿经历寻虫、捉虫、养虫到放虫的全过程,从厌恶到尊重生命,孩子们在探究中完成了生态价值观的蜕变。

(三)家园社协同:重视家长资源,关注社区热点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4]提出“建立家园共育机制”: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江岛四季微课程实践中,一方面重视家长资源,如邀请园艺师家长参与植树节活动,通过亲子植树、知识传授增进互动;另一方面关注社区生活,挖掘时事价值培养幼儿公民意识,如开展 “保护江岛环境,从我做起” 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制作环保海报、参与垃圾分类与垃圾清理,养成环保习惯;在社区水污染治理项目活动中,组织幼儿参观污水处理厂,开展水净化实验,学习节水经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 2001.

[2] 王亚鹏, 刘占兰. 自然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J]. 学前教育研究, 2018(5): 45-50.

[3] 理查德·洛夫.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Z]. 2022.

【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生态学视域下江岛四季微课程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20/02/39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