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公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思考
刘海峰
抚顺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 113008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行业中电子商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出行少不了运输,运输行业中公路运输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较为传统的运输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生活中占到重要位置。本文就公路运输管理进行研究,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我国公路运输管理的现状,就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公路运输管理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公路运输管理的措施和建议,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公路;运输管理;工作思考
1.现阶段我国公路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1.1公路”三乱”痼疾
我国公路运输体系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存在若干深层次矛盾亟待破解。首当其冲的公路"三乱"痼疾呈现出复杂化演变态势,其本质是行政权力在公路运输领域的异化表现。在地方财政压力与部门利益驱动下,部分基层执法单位将行政处罚异化为创收工具,通过设置弹性执法标准、扩大自由裁量空间等手段,形成"以罚代管"的路径依赖。这种异化的执法行为不仅直接推高物流成本,更导致运输市场秩序扭曲。随着电子支付技术的普及,"三乱"现象已从传统的现金交易转向更为隐蔽的数字化寻租,查处难度显著增加。
1.2管理体制的缺陷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公路运输管理事权划分不清,导致跨区域联合执法机制形同虚设,违法主体往往利用行政区划边界实施"游击式"运输,严重削弱了治理效能。在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制度性缺陷与执行偏差形成叠加效应。部分执法人员专业素养与法治意识存在明显短板,特别是在处理超限超载等复杂案件时,对《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规的理解存在偏差。更值得警惕的是,个别地区形成的"执法经济"生态,使得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成为常态。这种执法异化不仅损害法律权威,更催生出"黄牛"中介、暴力抗法等次生问题。从制度层面审视,当前执法监督体系存在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社会监督太弱的结构性缺陷,加之执法过程透明度不足,导致权力寻租空间难以有效压缩。特别在货运车辆动态监测领域,部分检测站数据采集与处理环节存在人为干预空间,使得技术监管手段的公正性大打折扣。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实质上是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其背后交织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行业监管与市场调节、技术标准与运营实践等多重矛盾。
2.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
2.1安全管理机制的组建原则
公路运输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本质上是对复杂系统进行风险控制的过程,需要建立适应行业特性的动态治理架构。在机制设计层面,应当遵循权变理论的核心原则,既要保持组织架构的稳定性,又要具备适时调整的灵活性。这种双重性要求在垂直管理体系中嵌入弹性响应模块,形成"刚柔相济"的治理结构。具体而言,分级管理并非简单的权责下放,而是要在各管理层级间建立信息反馈回路,使基层操作单元的动态信息能够实时修正上层决策——例如在突发恶劣天气条件下,基层站点应具备临时调整车辆调度方案的权限,同时将处置情况同步至中央决策系统。这种双向互动的管理模式,既能保持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又能提升应急响应的时效性。
2.2安全机构的设置
公路运输企业安全机构设置的改革本质上是组织治理结构的重构过程,需要突破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建立适应现代运输网络复杂性的动态治理架构。新型安全治理体系应当向矩阵式架构转型,在保持纵向专业管理链条的同时,横向打通跨部门协同通道。重点履行三重职能:一是建立安全投入效益分析模型,科学确定不同业务板块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二是制定差异化监管策略,对危险品运输、长途客运等高风险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三是构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整合气象预警、路网状态、车辆工况等实时数据流。而且跨组织协同机制的创新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针对运输网络跨区域、跨行业的特征,建立相邻省份的联合检查、信息共享、应急互助机制;产业链安全共同体,推动货主企业、运输企业、保险机构形成风险共担机制。
3.解决公路运输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3.1提高整个公路运输管理队伍的素质
公路运输管理队伍建设本质上是通过人力资源重构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其关键在于构建职业伦理、专业能力、技术应用三维融合的素质培养体系。在政治素养培育层面,需要突破传统理论学习范式的局限性,建立与执法实践相结合的情景教学模式。例如将廉政教育与典型执法案例剖析相结合,通过模拟执法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利益诱惑场景,训练管理人员在复杂情境下的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沉浸式教育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政治理论向职业操守的转化,防止知行脱节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对管理人员的政策理解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必须准确把握依法行政与优化服务的平衡点,这就要求在政治学习中强化改革政策解读模块,使管理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执法边界与服务空间。专业能力提升需要构建分级分类的进阶式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岗位层级设计差异化的能力框架:基层执法人员侧重现场处置与应急响应能力培养,重点提升交通事故快速评估、危险品运输突发情况处置等实操技能;中层管理者需强化法规应用与系统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其对《道路运输条例》与《行政处罚法》衔接适用的把握能力;高层决策者则应聚焦战略规划与风险预判能力,通过案例推演掌握运输安全趋势分析的要领。
3.2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现代化管理
在公路运输管理领域深化科技应用与信息化改革,需要构建多维度的技术支撑体系和管理创新机制。从基础设施层面建立智能化路网感知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卫星定位装置及视频监控设备形成全天候数据采集网络,实现运输工具实时轨迹追踪和路况动态监测。依托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管理部门可精确掌握运输流量时空分布特征,对超限超载行为实施精准识别,并借助深度学习算法构建风险预警模型,提前研判重点路段拥堵概率和事故风险。运输许可审批系统应当采用区块链架构设计,将经营资质审核、车辆技术档案、从业人员资格等关键信息进行分布式存储和智能合约管理,确保电子证照不可篡改性。在此基础上推进跨区域联网服务,运用OCR文字识别和生物特征核验技术,实现道路运输证年审业务的"零接触"全程网办,企业通过政务服务平台上传证照资料后,系统自动调取交通执法数据库进行合规性比对,有效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对于危险品运输等特殊领域,应部署具备边缘计算能力的车载智能终端,实时采集车辆运行参数和货物状态信息,当检测到疲劳驾驶或危化品泄露迹象时,即时触发分级报警机制并同步推送至应急指挥平台。在执法监督维度,通过移动稽查终端与信用评价系统的数据互联,执法人员可现场调取企业信用评级和历史违规记录,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的检查策略。这种技术驱动的管理模式重构了传统监管范式,使得90%以上的高频事项实现数字化流转,办事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70%以上,行政相对人满意度调查显示服务效能指标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
结束语
现代公路运输管理体系的优化重构,既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公路运输管理需以制度创新为引领、技术赋能为支撑、队伍建设为保障,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科技驱动、法治护航的协同治理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朱世平. 关于现代公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思考 [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 (24): 178.
[2] 刘哲. 关于现代公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思考 [J]. 商, 2022, (1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