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作者

付佳

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如皋 226500

摘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以地理为基,技能为用,思政为魂,努力实现地理知识传授,旅游技能培养,核心价值塑造的统一。本文在分析中职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为其他旅游专业课程提供可以借鉴的思政育人路径。

关键词:中职教育;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习总书记强调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打破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两张皮的局面。《中国旅游地理》是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培养旅游专业技能,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因此,有必要探究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一、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问题分析

在中职学校,《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尽管融入了思政内容,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普遍还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分析如下:

(一)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不深入

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政内容与中国旅游地理专业知识融合度不高,部分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如局限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对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缺少投入,教师缺乏开发思政资源的能力,导致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育所需素材、案例等资源未能与时俱进,部分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职业需求和生活需求脱节,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中职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缺乏思政意识,对于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尽管其对课程思政有所耳闻,但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入。由于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有限,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未能将思政元素与中国旅游地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一味地将地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方式单一,强行植入思政内容,课堂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内化思政理念。

(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对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缺少系统性的评价机制。中职学校更注重学生理论成绩和专业技能的考核,对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评价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全面考核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课程思政的影响有时需要通过一段时间学生多方面的变化来体现。无法只通过考试成绩或教师的评价来判断教学内容对学生道德方面的影响,以检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学生将思政内容内化并运用到生活实践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课程思政缺少连续性检验育人效果的评价体系。

二、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一)挖掘思政元素,完善课程资源建设

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强调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和社会责任感等,具体可以有以下切入点:

1.爱国主义元素

在讲解我国绚丽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时,增强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讲解遵义、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旅游资源时,结合党史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初心使命,传承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2.文化自信元素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拥有被誉为“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世界上最大的石佛乐山大佛,世界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等,不胜枚举。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如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北方民居,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派民居,以生土夯筑的聚落建筑福建土楼,中西合璧的开平碉楼,干栏式结构的傣族竹楼,体现游牧智慧的蒙古包等。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我国文化独特性的同时,也注重介绍区域文化特色,让学生感受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生态文明元素

在讲解我国优秀的旅游资源过程中,渗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如何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除充分挖掘上述思政元素外,中职学校还可以加大对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的投入。结合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特点,开发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建立生态保护实践基地等,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丰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通过培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育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思政内容与具体的旅游地理案例相结合。通过讲练结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模拟导游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思政问题。既能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又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完善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加入思政目标。教材编写很少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环节,教师需要整合教学内容,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同时,注重对课堂思政教学的反思,持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评价,完善思政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政素养纳入考核范围。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有机结合。拓宽评价的维度,建立多维融合,动态反馈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师傅点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课堂发言,课后作业反馈评估价值观内化程度。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建立课程思政实践学分制,记录学生调研、文明旅游宣传志愿服务等实践成果。

三、结语

中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思政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通过不断地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的德才兼备的旅游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新梅.浅谈中职旅游地理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8,5(33):210-211.

[2] 王丹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5):46-51.

[3]吴梦璐.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2022,21(7):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