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差异化教学对策
李慧
新疆奇台县第一中学
在高中教育阶段,数学学科以其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成为学生学业发展的“分水岭”。许多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因难以适应知识体系的跃迁,逐渐在数学学习中陷入被动,形成“学困生”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不仅反映出数学教学中“一刀切”模式的局限性,更暴露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忽视。若不能及时干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还可能引发其对理科学习的整体抵触。
一、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制约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首先源于自身认知层面的薄弱。这类学生往往在初中阶段就存在数学基础漏洞,对函数、方程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模糊,进入高中后难以衔接抽象性更强的知识体系,导致知识链条断裂。同时,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滞后,面对立体几何证明、导数应用等内容时,无法构建清晰的思维路径,解题时容易陷入“套用公式却不懂原理”的困境。而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同样显著,长期的学业受挫使他们滋生畏难情绪,学习动机逐渐弱化,甚至产生“数学无用论”的消极心理。部分学生缺乏主动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课后又因畏难而逃避练习,形成“越差越怕,越怕越差”的恶性循环 [1]】。
(二)教师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存在密切关联。许多教师仍沿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中等生水平设计教学进度和难度,忽视了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过度侧重理论推导和解题技巧讲授,缺乏对知识生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导致抽象概念难以被学困生理解。此外,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不足,课堂提问多倾向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批改作业时仅标注对错而缺乏针对性指导,使学困生难以发现自身问题所在。更重要的是,传统评价体系以分数为核心,学困生长期处于“被否定”的评价氛围中,学习自信心被持续打击,进一步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三)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差异化教学对策依据认知水平分层设定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搭建阶梯式学习支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分层教学提供了核心支撑。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两个水平:现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以及在成人指导下可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对于数学学困生,其“最近发展区”往往更贴近现有水平,且知识断层明显。因此,需打破传统“统一目标”模式,依据其认知特点拆解目标:基础层聚焦教材核心概念的直观认知,匹配其现有水平;应用层关联已知经验解决简单问题,触及潜在发展区下限;迁移层则通过变式训练实现能力跃升,逐步逼近潜在发展区上限[2]。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函数的单调性”为例,针对学困生的三层目标可细化为:基础层要求结合 y=X2 图像,用不同颜色笔标注上升( ,X>0 )和下降(
)区间,通过描点法绘制图像时,重点观察 X=1 到
、 X=-2 到X=-1 时 y 值的变化,直观感知单调性;应用层结合教材中 y=2x+1 的实例,用生活化语言描述“当 x 越来越大时,y 也越来越大”,再尝试解释“任意x ₁ ⟨x ₂时,f
(X ₂ )”,教师可提供填空式模板“因为 x ₁比 x ₂ ___,所以 f (x ₁ ) 比 f (X )___”辅助表达;迁移层则引导用符号语言改写描述,如将“ y=-X2 在 x⩾0 时下降”写成“当
₂且 x ₁ ,
时,f (X ₁ )>f (x ₂ )”,并对照教材练习题进行模仿练习。阶梯式学案可先呈现初中 y=2x 、 y=-x+3 的图像及单调性描述,再过渡到高中 y=X2 的图像分析,每个环节搭配教材例题的简化版,如将例题中“判断 f (x)=x3 的单调性”改为“判断 f (X)=X 的单调性”,降低入门难度。
二、创新课堂互动形式激活参与热情,借助教材案例设计生活化探究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知识的习得并非被动接受,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和互动中建构的结果。学困生往往因课堂参与度低而陷入“游离状态”,需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互动设计,将教材内容与生活经验关联,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采用“小步提问”“多向反馈”的方式,降低表达门槛,让学困生在成功回应中重塑自信,逐步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思考”。
以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为例,可设计生活化探究情境:先展示教材中“门扇转动时,扇面边缘与墙面平行”的实例,让学困生观察教室门转动的过程,用手比划“线面平行”的状态;再提出阶梯式问题链:“门扇边缘与门框是什么关系?”“墙面与门框又是什么关系?”“如何用这两个关系说明线面平行?”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用生活化语言描述发现。随后组织“找一找”游戏,让学困生在教室中寻找符合“线面平行”的实例(如黑板边缘与地面),并对照教材例题中的几何图形进行匹配,在互动中深化对定理的理解。
三、结语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成因涉及学生认知短板、非认知缺陷、教师教学局限等多重维度,需以辩证思维全面审视。差异化教学策略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通过分层目标设定、阶梯式内容
搭建、生活化情境创设等路径,为学困生铺设了可触及的学习路径。实践中,需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将理论支撑与教材实践紧密结合,在动态调整中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朱晓燕 .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研究 [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2024,(21):100-102.
[2] 毕志群 . 最近发展区理论下高一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D]. 东华理工大学 ,2024.DOI:10.27145/d.cnki.ghddc.2024.00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