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99天:大班幼儿“自我管理”项目活动推进与开展
王瑜
淳安县青溪新城幼儿园 311715
自我管理是指人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的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大班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其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以及人格品质的良好个性的形成。
一、分析幼小衔接现状
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也是大班幼儿进入小学后必须拥有的能力,而如今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在面对孩子易发生包办代替、控制力度掌握不到位等现象,致使幼儿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衔接主体断层
主要体现为幼儿园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幼小衔接活动,通过碎片化的活动开展帮助适应小学,小学则在学生入学前后展开一小段时间的适应准备,彼此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并未形成双向衔接的态势。

(二)衔接内容窄化
适应的内容中过多的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在做事有计划、生活管理能力、参与劳动等方面比较缺乏,从而造成幼儿有效衔接产生问题大都来自于非智力因素,更多集中在学习习惯、生活自理等自我管理问题上。
(三)衔接时间误识
主要体现在目前幼小衔接时间段主要集中于大班幼儿毕业前的一段时间,通过主题活动等形式展开,忽略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习惯、常规等更是需要时间和机会慢慢养成。

二、构建:“自我管理”幼小衔接项目新样式
在“打卡99天”中主要突破幼小衔接的时间限制,并不窄化理解幼小衔接就是大班要进入小学才开展的一项活动内容,“99天”也是对时间的泛指,给予衔接时间上的泛化,同时“打卡99天”也是一种策略,表示幼小衔接是一件持续性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

本研究主要依托幼儿园、家庭、小学对研究的立体支持,围绕“自我管理”进行“自我管理”五维内容的系统策划,通过规则制定——情境创设——模拟体验——任务挑战操作流程得以具体实施,在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推动下,幼儿体验各种活动内容,完成相对应的任务挑战,最终以主体评价和效果评价进行“自我管理”评价跟进。(如图1)

三、“自我管理”项目开展
”自我管理”项目以适应小学的常规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幼儿对小学中的规则、习惯、规范等内容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逐渐树立良好规则意识和良好习惯,也为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做好“自我管理”的铺垫。
(一)系统策划:“自我管理”具体内容
在“自我管理”项目内容探究中,主要把“自我管理”内容细化为五个维度,即自律意识、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任务意识、参与劳动,并把每一个维度的目标和内容也进行细化,如下表1:

1.自律意识
在常规衔接中,幼儿园和小学在自律意识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如幼儿园遵从幼儿的个性需求,且大多数活动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相对比较自主;而小学的课堂会相较严肃。
2.生活习惯
在项目活动中发现大多数幼儿的有相应的自理能力,如整理、进餐等等,但是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由此,我们采用“整理小能手”“进餐小达人”等活动,在环境中视觉支持和挑战赛的形式下培养幼儿的自主管理能力。如:视觉支持:在班级的柜子边,张贴“需要整理”的图片提示;在垃圾桶旁边张贴“要分类哦”提示;家中会有幼儿专门的阅读区域,并张贴分类标识。挑战赛:在不同的活动中,我们会发起相应的挑战赛,整理被子小达人、柜子大清理等等。
3.学习习惯
学习方式维度是引导幼儿对小学的课堂等学习有了解,喜欢学习方式的变化,乐意接受、尝试和体验。例如:结合小学的学习方式,我们以“小学生上课”为引子,从参观哥哥姐姐上课到自己模拟体验小学课堂,真实地感受小学的课堂学习氛围;“课间10分钟”为辅助,让幼儿感受课间10分钟的设计与体验,感受小学与幼儿园在学习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4.任务意识
任务意识维度是培养幼儿有规划、实施、坚持探究和实现任务的能力。其中主要的体现是幼儿对自己的时间和事件进行计划并有效执行。例如:我们以“我的时刻表”为切点,引导幼儿对自己一天的时间有整体的认识,继而对自己的“一天安排”有个性的规划,并形成“我的计划书”,将时间安排和事件执行力结合起来。
5.参与劳动
参与劳动维度是聚焦于幼儿的劳育方面,引导幼儿喜欢劳动,乐意劳动,对劳动有进一步了解,培养幼儿的责任心。采访活动中,幼儿发现小学生需要负责班级以及包干区的卫生,并进行每班卫生评比的情况,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此,聚焦于劳动,我们发起了家庭和校园两个场景的劳动。
(二)立体支撑:“自我管理”项目开展保障
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单单靠幼儿园一个主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为确保项目能够有效开展和推进,我们围绕幼儿园、家庭、小学三角立体支撑,架构了幼儿园层、家长层、小学层逐层推进式的操作策略,如图3:
(1)幼儿园组织层
幼儿园组织层所需要开展的事项主要包括对实施项目内容的总体把握,实施监督、指导项目的具体推进和评价。在实施“自我管理”幼小衔接过程中,班级内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每月有序安排,有针对性的进行突破和开展。下表为我班在“自我管理”的安排:
(2)家长组织层
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家园配合的必备一环,家长们的积极配合可以让幼小衔接效果事半功倍。家长们根据幼儿园每月“自我管理”幼小衔接内容的安排,所配合的内容也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
(3)小学组织层
幼儿园中需要衔接什么?幼儿园中的“自我管理”方面和小学的“自我管理”异同在哪里?在衔接过程中不仅是幼儿的成长需要衔接,教师对于“自我管理”的内容也是需要衔接。小学组织层需要不断提供幼小衔接的支持与反馈,并定期进行指导。
(三)多样实施:“自我管理”项目活动具体实施
“自我管理”以适应小学的常规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幼儿对小学中的规则、习惯、规范等内容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逐渐树立良好规则意识和良好习惯,也为适应小学的生活做铺垫。
“自我管理”项目活动具体实施主要通过规则制定——情境创设——模拟体验——任务挑战操作流程得以具体实施,在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推动下,幼儿体验各种活动内容,完成相对应的任务挑战。
下列以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为例,根据项目推进流程开展具体实施:
1.规则制定:我们的一天
任务意识中更加强调幼儿对时间和事情的规划和安排。幼儿园开展活动过程中,活动内容多以教师安排为主,幼儿自主安排的活动时间和内容比较少,而在小学除了每一堂上课的时间以及内容是固定的,课间10分钟、课外活动、放学后时间等都是需要幼儿进行自主安排的。
由此,我们以时间为轴线进行活动设计。在讨论到时间时,幼儿提出“我的哥哥上课是有课程表的,每天晚上回家也要给作业制定计划。”由此,我们以“我的一天”计划安排为实施载体进行。
2.情境创设:幼儿园的一天
确定“我的一天”为计划后,结合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表,幼儿共同协商制定自己的一日活动安排内容和计划,师幼共同划分了不同的时间段,如游戏、学习、休息等,并讨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共同进行幼儿园一天的计划和体验。
3.模拟体验:小学的一天
结合参观小学活动,大班幼儿可以体验小学生的一天,孩子们也会拿上自己的一日活动计划表与小学的哥哥姐姐们进行比较,并针对性进行采访提问,对幼儿园里的任务和小学的任务有什么不一样。
4.任务挑战:今日事今日毕
在一日计划的制定中,幼儿对计划的制定会有一个过渡——从“事件计划”到“时间+事件计划”。
幼儿的思维对抽象的时间认识有一定的难度。起初,我们以具体事件为载体,引导幼儿对第二天的事件进行规划,如明天我想完成一件彩泥作品和阅读一本书;明天我要完成没有搭建完的建构作品等等。对于完成的时间,幼儿可选择任一休息和游戏时段完成。在单项的事件计划实施到一定阶段时,引导幼儿关注幼儿园的时间段,有计划地制定每一项或某几项时间段中想要完成的事情,幼儿逐步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意识和习惯。
(四)评价跟进:“自我管理”激励推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更好地有效推进教师及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发展,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
1.实施主体评价
活动记录单:幼儿发展活动评价表
在幼小衔接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综合教师评价、幼儿自评以及家长评价,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价。
学习故事集:教师实施策略评价
学习故事是教师在项目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幼儿活动中发生的学习故事,其中除了有故事记录,也有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识别、判断、分析和回应设计,在项目开展中是一种从儿童视角评价项目实施,例如图12围绕大班幼儿“参与劳动”开展的学习故事评价。
2.实施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指向于主体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主要针对“自我管理”五大维度实施的价值的评价,评价方式主要采用结果性评价。
(1)分项评价表
每一个阶段的“自我管理”内容实施结束,均会对该维度的实施进行分享评价。
(2)日记追踪评价
在幼小衔接适应项目群中,更加注重幼儿习惯的培养。养成式即利用行为心理学21天效应,实现对欠缺的好习惯的养成。作为21天效应,是指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需要21天的现象。由此,我们发起了“21天日记”的追踪式评价。
“21天日记”的追踪式评价的实施主体有幼儿、家长与教师。在项目群实施中,幼儿可以选定该项目中的一个点,如参与劳动,三个主体针对幼儿对劳动的兴趣程度、参与过程进行日记记录。幼儿可用前书写和绘画的方式,教师和家长则是线上评价打卡记录。
四、研究成效:幼小“自我管理”完整衔接
经过“自我管理”幼小衔接项目活动的开展,最明显的成效在“自我管理”项目内容的架构,幼儿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缓解。
(一)架构“自我管理”幼小衔接项目新内容
依托项目活动的形式,通过重组幼小衔接的各类活动,整合幼儿园、家庭、小学资源,延伸项目活动时间,架构紧扣幼儿的需求,能推进幼儿深度探究,促进幼儿顺利过渡幼小衔接的过程。在项目实施和推进完善项目目标、项目内容,形成系统策划—立体支撑—分类实施—评价跟进的闭环式实施路径,形成一套“自我管理”幼小衔接项目活动新内容。
(二)推动幼儿顺利渡过幼小衔接阶段
通过融合真实情境、充满探索趣味的幼小衔接项目活动常态化开展,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让幼儿期待上小学,并在高质量的项目活动中融入新环境,建构新认知,提升适应能力顺利过渡。“打卡99天”项目活动开展后,班级幼儿对“自我管理”五维方面都有了良好的进展。
(三)缓解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焦虑程度
在幼小衔接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家长既是学习者,也是指导者。从图中可以看出,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焦虑降低。
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幼小衔接有了更为科学的了解和认识。开始逐渐地放大了对幼小衔接中其它非智力因素的关注,譬如习惯的培养、学习态度的培养等等。其二是感受到了幼小衔接对幼儿适应现状的改变,看到了幼儿的自信和自如。其三是幼小衔接活动参与中家长的主体意识增强了。
项目活动的开展,让家长深切地感受到了幼小衔接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感受到了自身对幼儿顺利入学产生的影响,明确了主体意识,也知道了自己参与给幼儿成长带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