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

何贤辉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 201805

摘要:目的 探究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5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结果 金标准结果显示50列入组患者确诊为膝关节损伤者共计46例,其中韧带损伤10例,半月板损伤10例,关节软骨损伤12例,关节腔积液8例以及骨挫伤6例;核磁共振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45例,CT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39例;与CT检查相比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高,而误诊率、漏诊率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低(P<0.05)。结论 磁共振成像能确保膝关节损伤的疗效,并能准确判断受伤部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膝关节损伤;临床应用

引言

膝盖损伤是很普遍的疾病,主要与外界碰撞、过度劳累、长期劳累等因素相关,患者会出现膝盖的局部疼痛和肿胀,这种疼痛在长期的活动或者是站立的情况下会更加严重,如果对此进行保守的治疗,那么就需要做手术。目前,我国的膝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老年人和喜欢体育活动的青年人更是高发。现在临床上有很多检查方法,包括X线、CT、磁共振和关节镜等。但由于X线检查漏诊率比较高,限制了它在实际中的运用。CT可以明确患者膝盖内部的骨折情况。通过磁共振的方法可以明确患者的膝盖有没有软组织损伤和脱位等,并且可以从多个方面仔细地观察病情。为了评价MRI对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本文对5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核磁共振资料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收治50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从21岁到75岁,平均年龄(39.6±8.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最低16.5kg/m2,最高31.7kg/m2,均值(23.2±3.6)kg/m2。

纳入标准:(1)所有的患者都是可疑的膝关节损伤,其症状包括:膝盖局部出现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2)了解并获得了试验计划的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都是自觉接受MRI和CT扫描的,并且他们的依从性都很好。

排除标准:(1)有精神病患者;(2)患有各种类型的恶性疾病;(3)孕妇和哺乳期患者;(4)有使用放射学疗法的禁忌证。

1.2方法

50例患者都做了CT和MRI的检测,主要内容包括:(1)CT扫描:使用CT扫描仪,每个参数都是5 mm,同时扫描15 cm,引导患者将膝盖抬高,保持弯曲姿势,利用软组织窗以及骨窗仔细观察,完成扫描后将获得数据上传到工作站完成图像重建;(2)MRI检查:使用MRI扫描仪和8个膝盖专用的螺旋线圈进行扫描,每个参数分别为0.4mm,层厚4mm,512*512的基质,160x160的扫描范围。首先采用T1W1,T2WI,STIR,T1W1,STIR等进行轴位图像,然后行T1W1及STIR轴位图像,再行T1W1、STIR轴位及轴位图像。

1.3观察指标

以膝关节内窥镜或外科治疗为“金标准”,分析MRI和CT扫描在膝关节损害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敏感性、特异度、误诊率和漏诊率等方面的有效性。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核磁共振技术与CT检查的诊断结果统计

金标准结果显示50列入组患者确诊为膝关节损伤者共计46例,其中韧带损伤10例,半月板损伤10例,关节软骨损伤12例,关节腔积液8例以及骨挫伤6例;核磁共振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45例,CT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39例,见表1、2。

2.2核磁共振技术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值对比

与CT检查相比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高,而误诊率、漏诊率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低P<0.05。

3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的关键部位,和韧带一起在走路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膝盖是杠杆,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发生一些伤害,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功能发生了长期的退化,并且伴随着骨质疏松,所以发生膝关节损伤的概率也比较高。另外,年轻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会引起膝盖的损伤。膝盖损伤多见于剧烈的运动损伤,如髌骨脱位、肌腱断裂等。通常情况下,患者都会感觉到非常强烈的痛苦,可能不会有效配合,这就增加了诊断的困难。膝关节扭伤的时候会感觉到关节内部有撕裂和响声,随后会有剧烈的疼痛、关节肿胀、屈伸功能受到限制等。患者膝关节弯曲和伸展时,膝盖会发出弹跳声。在步行和爬楼梯时,膝关节活动时会感到疼痛。有些患者会有膝盖的酸痛,经常会有膝盖被卡住的情况,也就是所谓的交锁,只要稍微活动一下,就会自动松开。因此,早期发现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预后。关节镜是治疗膝关节损伤的重要手段,虽然其准确性高、安全性高,但其有创特点,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难以在临床上普及。X线和CT是最常见的成像方法,最近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膝盖的诊断。CT可以判断病变的位置,它的操作简单方便,而且成本相对便宜,可以显示关节的骨骼受损状况,也可以看到软组织的硬化和增生,但是不能详细观察关节软骨和韧带的病变,所以这种诊断方式的漏诊率较高。虽然通过关节镜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膝关节的内部构造,确定受伤的严重程度及位置,但存在二次伤害,制约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MRI是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它可以通过关节相关的特征信号来理解和观测到关节内的关节和组织,同时可以对半月板、韧带等相关部位进行清楚显示,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较小的放射强度、较大的视野,可以进行多个方面的精细观察和三维成像。磁共振成像是非侵入式的成像方法,利用磁场中的核自旋的特点,将射出的无线电波发送到体内,然后将其转换为电磁信号,通过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将其输出到显示屏上。

MRI是新型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由于其没有放射性,能够为病变的诊断带来更多的成像信息,并且能够清楚地显示和回馈周围的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对于水肿、出血等症状具有很高的敏感度。此外,磁共振成像具有多个层面的成像能力,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高的对比度,便于区分病变的种类及轻重。本次研究发现,金标准结果显示50列入组患者确诊为膝关节损伤者共计46例,其中韧带损伤10例,半月板损伤10例,关节软骨损伤12例,关节腔积液8例以及骨挫伤6例;核磁共振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45例,CT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39例;与CT检查相比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高,而误诊率、漏诊率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低(P<0.05)。这表明,MRI能通过T1、T2序列的信号,结合设备的连续脉冲增强,精确地评价受伤的范围。同时,通过调节各参量,对膝关节的解剖形态进行适当选取,可以更为直接地对病变进行观测,从而为精确临床诊疗提供依据。不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检查过程等原因,有些患者可能会被漏诊或者误诊,需要做关节镜等其他检查。

MRI在膝关节外伤诊断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明显优于CT,并且MRI的漏诊和漏诊率也很少,提示MRI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膝关节外伤患者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蒋兴华.核磁共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12)

[2] 王平.分析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01)

[3] 陈琴;林昱晨;黄敏钊.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