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

作者

黄爱涛

江苏丰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扬州 225800

摘要:水利工程项目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对于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满足人们生活及工作需求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近些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据《人民日报》报道,2023年,我国在水利工程中的投入资金高达1.2万亿元,水利建设投资和规模创历史新高。水利防汛信息技术,是现代化技术与传统防汛技术融合后的产物,将其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中,可以有效强化水利工程的防汛效果,对于推动水利工程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水利工程为基础,对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具体应用表现

引言:

经济发展时刻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水污染问题也不断加剧。同时,我国本身就是世界上13个人均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水资源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自己资源的科学调配,已经成为水利部门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水利防汛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前置预防,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保障水资源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明确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价值,利用水利防汛信息技术,推动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发展、变革。

1、防汛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

1.1符合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也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而技术的快速迭代和颠覆,是数字化时代的重要特点,所以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变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三年行动(2022年—2025年)实施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构建高效实用、智能绿色的基础社会体系,也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就是信息技术与水利工程融合的重要产物,其也是践行《实施计划》的重要措施,为水利工程防汛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数字引擎和智慧支持,满足新形势下水利工程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推动水利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推动水利工程的发展

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但由于信息产生的差异性,所以信息大多都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过去在技术、理念等因素的限制下,信息的交互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将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不仅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的高效传递,还可以实现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信息的流通,有效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递,保障工作合理性的同时,也可以为问题的处理,争取更多的时间,提高水利工程对灾情的预防和处理能力,进而为实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1]。

2、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应用

2.1信息数据库

决策管理是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决策可以为推动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助力,而为了保障决策的合理性,需要庞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持,所以信息数据库,是防汛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应用的重要表现。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所以为了满足决策的需要,信息数据库的构成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化的特点,包括监测与感知系统、数据处理系统等。通过监测和感知系统,在物联网传感器、无人机技术、摄影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水情、气象等各种数据的监测和分析,保障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进而为防汛决策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在三维模型、知识图谱等的作用下,还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深度分析,推动防洪物资动态管理、水旱灾害防控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发展,注入鲜活的动力。总之,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保障了水利防汛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而且也为更好地应对灾害所带来的影响,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技术支持。

2.2卫星定位技术

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但一般来说,问题的发生都有一定的演化期,在该期间对问题进行干预,可以降低问题发生的概率,并避免问题发生所造成的影响。将卫星定位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中,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广域网络技术等的作用下,可以推动基层防汛预报预警平台的建立,以“一张图”为基础,对实时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并形成相应的水利实时监测数据,进而为防汛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实现对含沙量、降水量、温度等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而后通过广域网络技术,将所收到的影像数据快速地传递到数据处理中心,再借由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一旦处理后的数值超过预警值,就会发出警报,告知相关工作人员,从而为旱涝灾害的预防、处理等,争取更多的时间[2]。

2.3人工智能技术

防汛工作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所以仅依靠表面的数据分析以及工作人员的经验判断,难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因此为了保障调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切实提高相关部门对旱涝灾害的应对能力,在实际工作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做好数据的精准检索和深度挖掘,在深度学习、卷积算法等的作用下,实现对数据的精准处理,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为防汛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还可以实现对各要素的快速识别和分析,实现以调度平台为基础,对防汛工作进行统一的调度,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物资管理、服务管理等工作的质量,从而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BIM技术,打造BIM模型,并依托收集到的数据,构建动态的数据模型,以三维的方式将数据直观地展示出来。而且,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所造成的影响,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模块对决策的内容进行演示、分析,明确决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好相应的规避或处理措施,实现对不良事件的提前干预。

2.4通信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而通信技术是将各个区域有机联合到一起的重要依托,其也是实现信息高效传递的基准。一般来说,水文系统局域网主要是由对外联络网络、水利防汛专项网络所构成,而水利防汛专项网络可以细分为卫星汛情播报网、计算机网络两个部分,这两层防汛网络会在分中心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光纤线路,将信息传递到全国范围内的水利信息中心,从而打造出连贯全国严密的水利防汛专网,拓宽信息来源的宽度和广度,使整个防汛系统更加完整。

2.5防汛视频会商系统

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的应用,有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获取远程的水灾信息。而且通过该系统,在智慧平台的作用下,还可以实现对汛情和灾害的进一步研判,实现立足于水情信息实时播报功能,完善统筹部署防汛工作,完成对灾情高效应对的目标[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自然破坏能力的不断提升,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都明显增加。所以为了减少旱涝灾害对我国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单位需要灵活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构建水利防汛信息技术,实现对旱涝灾害的全面分析,通过为水利工程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动力,全面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位梦莎,雷佳锦.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C]//河海大学,北京水利学会,北京应急管理学会,天津市水利学会,天津市应急产业联盟.2024首届水旱灾害防御与应急抢险技术论坛论文集.黄河水利委员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2024:7.

[2]董艳霞.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J].水上安全,2024,(07):64-66.

[3]孟祥文.探究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防汛信息技术的应用[J].水上安全,2023,(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