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张磊

许昌幼儿师范学校 461100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与路径。传统中职课堂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个性化教学难以实现等问题。本文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探讨AI赋能下的智能教学环境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与教师角色转变等关键环节,并提出中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认为,AI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是推动中职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关键词:人工智能;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逐步由辅助工具向深度融合转变,特别是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已取得初步成效。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变革显得尤为关键。目前,中职课堂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互动”的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评测、学习路径推荐、人机交互等功能,可实现课堂教学的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发展。本文拟从AI技术的教育价值出发,探讨其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路径,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一、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职课堂的理论基础​

1.1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基本逻辑​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基于技术对教育要素的重构逻辑。机器学习通过海量教育数据的训练,可实现学习行为预测与知识掌握程度分析;知识图谱能够梳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助力学生形成系统化认知;自然语言处理则支撑智能问答、作业批改等功能,实现人机交互的教学场景。这些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决策支持,打破传统教育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将教育过程数据化、智能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学生的答题数据,可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知识图谱能动态呈现学生知识掌握路径,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从技术层面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1.2中职课堂教学的现实困境与改革需求​

当前中职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困境。教学模式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师资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偏差,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同时,学生个体差异大,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这些问题迫切要求中职教育引入新技术,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1.3AI应用于中职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职教育中具有较强的适配性、可操作性与发展潜力。从适配性看,中职教育注重实践技能培养,AI可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如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机械操作、保育技能等实训,弥补实训设备与场地不足的问题。可操作性方面,现有的AI教育产品,如智能教学平台、学习分析系统等,操作界面友好,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发展潜力上,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AI与中职教育的融合将更加深入,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周期跟踪与智能干预,为职业技能的精准培养提供可能,推动中职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二、人工智能推动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2.1构建智能化教学场景与环境​

构建智能化教学场景与环境是AI赋能中职课堂的基础。智慧教室建设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教学设备的互联互通,如智能灯光、空调可根据教学需求自动调节,多媒体设备能一键切换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智能化升级包括引入智能终端、AR/VR设备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如在幼儿保育专业教学中,学生可通过VR设备模拟保育工作流程。搭建数据驱动决策支持系统,实时采集课堂教学数据、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等,通过数据分析为教学策略调整、课程优化提供依据,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与智能化。​

2.2实现个性化学习与精准教学​

利用AI实现个性化学习与精准教学,核心在于学习数据分析与学习画像构建。通过收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在线学习行为等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知识掌握进度与薄弱环节,构建个性化学习画像。基于画像,推荐系统为学生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如针对薄弱知识点的专项练习题、拓展学习视频等。教师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对不同学习进度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提升学习效果。​

2.3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与教学能力提升​

在AI技术推动下,中职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转变。教师要学会利用AI工具分析教学数据,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更科学的教学计划。例如,通过智能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某一知识点上的普遍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同时,AI支持下的教师培训机制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保障,如通过在线课程、虚拟教研活动等方式,帮助教师学习AI技术应用、教学设计等知识,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使其更好地适应智能化教学环境,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作用。​

三、AI驱动下中职教学模式创新的挑战与对策​

3.1教师信息素养与技术适应性不足​

当前中职教师在AI技术应用中存在明显短板。部分教师对新技术接受度低,缺乏数据分析、智能教学工具使用等技能,难以将AI技术有效融入教学。同时,教师对AI辅助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度依赖或排斥技术的情况并存。提升教师能力需从多方面入手,学校可开展分层分类的AI技术培训,针对不同基础的教师设计培训课程;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AI教学实践,对优秀案例进行表彰与推广;组织教师开展AI教学研讨活动,分享经验,共同提升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教师适应智能化教学变革。​

3.2AI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伦理与隐私问题​

AI技术在中职教学应用中面临伦理与隐私挑战。学生数据安全是首要问题,学习行为数据、个人信息等若遭泄露,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算法公平性也不容忽视,若算法存在偏见,可能导致对部分学生的评价不公,影响教育公平。为解决这些问题,需建立严格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用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与存储安全;在算法设计与应用中,加强审查与监督,确保算法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同时,制定AI教育应用伦理准则,规范技术使用行为,保障学生权益,营造安全、公平的AI教学环境。​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样路径,是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构建智能教学环境、实施个性化教学、多维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可以有效破解传统课堂的瓶颈问题。然而,AI技术在教学中的全面融合仍面临师资、制度、伦理等多方面的挑战。未来应加强教育政策引导、技术培训支持与平台资源整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中职教育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志强,宋丽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5):32-38.

[2]周慧敏,林立国.智慧教育视角下中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0):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