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本科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张丽云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数字化教学能力是指应用数字技术支持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教学核心活动的能力。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进入了全新阶段。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必由之路。职业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理论分析

1. 技术接受与统一使用理论

技 术 接 受 与 统 一 使 用 理 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Technology,简称 UTAUT)旨在通过核心构念与调节变量解释个体对技术的接受意愿和使用行为。UTAUT 归纳出影响用户技术接受与使用行为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四个核心变量,以及年龄、性别、经验与自愿性四个调节变量。该理论对教师数字技术接受行为具有很好的解释力,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理解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 自我效能感

除 UTAUT 归纳的因素外,教师个体的心理认知因素也会对其数字化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即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信心和信念,会显著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倾向于回避挑战。研究发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其数字化教学使用行为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不仅影响其对新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意愿,还直接影响其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实际能力。

3. 数字化教学意愿与数字化教学能力

数字化教学意愿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纳并持续运用数字技术的主观意愿或倾向,是决定教师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采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直接因素。在 UTAUT 模型中,使用意愿常作为从心理认知到实际行为的中介。对教师而言,数字化教学意愿被视为连接技术接受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当教师对数字化教学持有积极态度时,会更可能主动学习应用相关数字技能。由此推断,教师数字化教学意愿的增强有助于其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作为外部驱动因素,自我效能感作为教师的内部认知因素,共同影响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意愿,进而影响其数字化教学能力。

二、调研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通过线上问卷星平台,主要面向我国东中部和南部地区职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涵盖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学科等。

从调研数据来看,影响教师数字化教学意愿的各因素中,绩效期望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社群影响、便利条件、自我效能感和努力期望几乎相当。这表明教师感知到数字技术有助于提升教学绩效是激发其应用意愿的首要因素,数字化教学意愿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意愿越强,越积极实践和运用技术,其数字化教学能力也就提升得越快。来自同事群体和学校环境的支持以及外部资源条件的完善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研究结论

基于对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的调研,验证了 UTAUT 模型及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一是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便利条件和自我效能感均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绩效期望的作用最强,表明教师只有认识到数字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才能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去使用;同时社群影响和便利条件的作用也较突出,意味着良好的同伴支持和学校环境能够鼓励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二是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数字化教学能力;并且教学意愿在外部因素与教学能力之间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各影响因素均可通过提升教师意愿而间接提高其教学能力。三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数字化教学能力具有显著直接影响作用,凸显了教师对自身运用数字技术信心的意义。相比之下,便利条件对教学能力的直接作用虽显著但效应相对较小,表明完善的技术支持环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技能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依据研究结论针对提升职业本科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出以下提升路径:

1. 基于“绩效期望”:应充分利用教师感知的绩效期望来驱动其数字化教学意愿。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展示数字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实际案例,增强教师对技术应用价值的认知,使其切身感受到数字化教学的绩效收益,意识到数字技术是解决自己实际教学问题的工具,而非额外负担,从而提高采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

2. 基于“努力期望”:简化数字化技术的学习路径。有些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恐惧,多源于“怕复杂、怕学不会”,通过简化学习路径,优先推荐操作简单、功能聚焦的数字化工具,让教师用最少的学习成本实现目标。进行分层培训:将教师分为“基础组”“进阶组”,对于数字化基础薄弱教师,进行基础数字技术培训,如办公软件应用、在线教学平台操作等;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设计与创新培训,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一刀切”导致的挫败感。

3. 基于“社会影响”:营造积极的数字化教学社群环境。通过正向环境引导强化社会影响,学校应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交流,鼓励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分享数字化教学成功经验。组建同伴共同体,以教研室或学科组为单位,成立数字化教学互助小组,发挥同伴榜样和专业社群的正向影响,以此激发更多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实践的意愿。

4. 基于“便利条件”:配齐数字化教学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学校应持续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数字教育资源和技术保障,如搭建稳定高速的校园网络、提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购置数字化教学软件资源、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等。良好的外部支持与便利条件将减少教师应用新技术的后顾之忧,为数字化教学实践保驾护航。

5. 注重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数字教学自我效能感。根据年龄、性别、经验、学科等个性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工作坊,帮助教师掌握数字化教学所需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其技术使用技能。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提供积极的反馈与辅导,增强教师对自身技术应用能力的信心。教师一旦建立起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就更可能主动尝试并坚持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这将直接促进其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动态耦合的结果。以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意愿为着力点,将以上因素综合运用。可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内在动机,将数字化教学能力和数字成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教学业绩考核、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岗位晋升等挂钩,提高教师对数字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引导教师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日常。当教师的主观意愿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在外部环境的支持和自身能力的提升下,数字化教学能力势必得到提升,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方旭 , 姜沛 , 朱晋武 . 职业院校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 [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24,23(05).

[2] 白晓晶 , 张铁道 .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创新实践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20).

[3] 隆平 , 熊美珍 . 数字化转型视阈下行业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4(12).

项目来源:省部共建子课题《职业本科院校教师能力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 BSGJJG202402)校级课题《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