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难课文教学的挑战与思路
李响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部编版教材中“难课文”的出现是一线教师无法回避的教学新挑战。“难文浅教”“单元整体设计”等教学策略或可为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却很难做到深入浅出,学生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针对当前难课文教学存在的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设计较复杂、学习主体不明确等问题进行剖析后,提出明确目标、创设情境、理解词语、明晰架构、深挖价值等教学策略,以期对今后难课文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难课文;教学挑战;教学思路
2019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在所有年级正式使用。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小学语文中高年段教材的明显特征就是增加难文、长文的学习。增加难课文充分体现教材编写者重视培养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以期为学生未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教师面对篇幅加长、难度陡增的课文缺乏授课经验,在运用“难文浅教”教学策略时,常常出现教学目标割裂,违背课文设置初衷的问题。这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因此,破解难课文教学的关键是,理解难课文的内容特征,精准把握学情,对照课标教学要求,依据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探索难课文的多维教学路径。
1 难课文的界定
难课文是指在教学内容中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或字词阅读等有难度的文章,需要学生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内容理解难度主要体现在课文表达的主旨超出了学生学习经验,特征包括深奥的主题、含蓄的情感表达及较长的时间跨度。而语言阅读难度则通常指课文中出现的方言、生僻词汇与现代汉语书面及口语表达方式的不一致,或者文章结构错综复杂、篇幅较长,使得学生在捕捉文章主旨时感到困难。[1]为了解决难课文教学难题,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达成教学目标,学界提出“难文浅教”的教学策略。“难文浅教”本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浅出、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维总是浅尝辄止,教学停留在学生对课文字词的掌握上,对优美语言语句的材料积累上,不能明确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导致教学目标被切割,语文要素难落实。由此,笔者认为,难课文就是在语言维度、思想维度、文化维度、结构维度上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平衡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导致核心素养难以实现,学生理解课文发生困难。
当然,“难课文”也具有相对性,如同一文本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群体中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难度系数。教师则需要通过难度评估,并结合具体学情综合判断,以避免将文本标签化为“难课文”。
2 难课文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2.1 教材解读不到位
部编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系统设计的结构。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部分设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指明本单元教学方向,并与课后思考、阅读链接、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等板块密切联系。这使得单元教学任务十分清晰,如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且在单元导语页面上画着鲁迅先生的画像和对鲁迅先生的简短介绍,学生在翻看教材时能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学习鲁迅的相关作品了解鲁迅、走进鲁迅。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仍以识字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按照常规流程完成课后任务,对本单元的人文要素和文章表达的深层情感意图分析不够,也无法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课文。
2.2 教学设计较复杂
由于教师解读教材能力有限,导致教师在备课时容易受到过多要素的干扰,课堂上想呈现的内容过多,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理解难度增加。同时,由于一些文章年代久远,许多字词成为学生阅读文章的障碍,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顾此失彼,无法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文教授或者在授课中教师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全盘托出,课堂变成教师的个人秀场,从而形成“满堂灌”,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辛苦。
2.3 学习主体不明确
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钻研文本。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以课文为媒介,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和积累语文知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在开展难文教学时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准确把握学情,就会导致学生因为理解文章困难而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当中,难以达成预期教学效果。
3 难课文的教学思路
3.1 明确难点,制定目标
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整体分析难课文,明确其“难”在哪。通过系统分析,结合“阅读链接”和自己搜索的相关资料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其次,由于文章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这时就可以借助单元的总体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之前应鼓励学生自行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在心中形成初步认识。同时,适当调整本单元的教学顺序,本着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的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和相关课文的前期学习,再过渡到难课文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这篇难课文的学习和挑战。最后,通过抓住本单元语文要素,细化单元整体目标。通过查阅词典、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完成对词句的理解;并把握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同时结合阅读链接、自行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对文本的分析,感受课文蕴含的深层意义,理解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学生通过品析关键词句,学会分析难课文的方法,落实单元导语中提出的语文要素,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2 聚焦难点,创设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2]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需要巧设情境。教学情境的动态生成性特征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实际弹性设计情境。在预设情境时,要预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矛盾认知冲突、悬疑任务等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特别是在处理与当前文字表达方式差异较大的文本时,应构建跨时空对话平台,运用沉浸式场景模拟、角色迁移等方法,将历史语境与现代生活建立联系。另外,教师需把握情境转换的节奏,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恰当地引出文本的情感表达,通过移情体验促进文本的深层理解。例如,在突破关键语段时,可创设对照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现实经验与文本情境对比,引起认知冲突。
最重要的是,创设情境必须要遵循文本,所有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文本特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动态调整情境,形成螺旋上升的认知支架。在评价维度上,应建立包括语言习得、思维发展、审美提升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确保情境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 总结
学生是课堂积极地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授难课文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作品,针对学生理解课文遇到的问题采用恰当的方法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在探索文本过程中提升其鉴赏力。
参考文献
[1]陈慧.导图统整思维,落实语文要素——以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为例探寻小学高年级难课文教学思路[J].新课程导学,2023,(27):26-29.
[2]韦敏菊.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J]. 广西教育, 2024, (10): 27-29.
作者简介:李响(1997.3—),女,汉族,籍贯:吉林省,硕士研究生,职称:无,就读于吉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