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神分析学视⻆下的电影解读

作者

曹晓旭 周辰

杭州师范大学

摘要: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创⽴以来,逐渐成为解读电影⽂本的重要理论⼯具本⽂综述了精神分析学在电影研究中的应⽤现状,从弗洛伊德经典理论的引⼊,到拉康镜像理论的拓展,再到奇泽克后本体电影理论的批判性构建,详细分析了各理论视⻆下电影解读的⽅法与成果。同时,探讨了精神分析学对电影创作意识、受众⼼理以及电影美学的影响,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并对未来研究⽅向提出展望。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电影解读;弗洛伊德;拉康;奇泽克

一、背景及意义

电影作为视听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便深受观众喜爱,其丰富的内涵与多样的表现手法为观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精神分析学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电影背后隐藏的⼼理意义。精神分析学强调潜意识、欲望、冲突等心理因素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电影作为艺术创作,往往能够直观地呈现这些⼼理现象。因此,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电影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电影文本,揭示电影人物的内⼼世界,以及电影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随着⼼理学与电影学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解读电影,探索电影背后的深层心理意义与文化内涵。例如,翠轩在《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技术史想象和电影表征》中,探讨了技术史在电影中的想象与表征,如何通过精神分析学的视⻆揭示电影中对技术的深层⼼理态度与文化焦虑。王棵锁、王萌在《从现实的印象到神经-影像——电影观众学“影像-观众”关系反思》中,反思了电影观众学中“影像-观众”关系,运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观众如何在观影过程中与影像产生心理互动,进而影响其对电影的理解与感受。

从学术角度来看,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丰富了电影理论的内涵,拓展了电影研究的视角,为电影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使得研究者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揭示电影中潜藏的深层心理意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电影艺术。此外,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精神分析学的发展,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应用于电影大众文化领域,为精神分析学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李玲玲在《中国电视剧精神分析批评综述》中,系统梳理了精神分析学在中国电视剧批评中的应用,展示了该理论如何帮助学者深入剖析电视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社会关系,从而丰富了中国电视剧的研究视角。

⼆、相关概念和研究目的

由弗洛伊德创立,主要研究人类潜意识、欲望、心理冲突等心理现象,认为潜意识是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其核心概念包括梦的解析、欲望理论、俄狄浦斯情结、防御机制等。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对电影文本进行分析与阐释,旨在揭示电影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等。

(一)研究现状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欲望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经典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电影解读。例如,关冬霞在《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视⻆下的电影创作意识——以影片《爱德华大夫》、《沉默的羔羊》为例》中,通过分析《爱德华大夫》中主人公的梦境,揭示了其潜意识中的欲望与焦虑,以及这些心理因素如何推动剧情发展;在《沉默的羔羊》中,探讨了主人公与反派角色之间的心理博弈,以及影片如何通过⻆⾊的⼼理刻画展现⼈性的复杂性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此外,林悦在《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看希区柯克作品》中,深入剖析了希区柯克电影中常用的悬疑情节与⻆⾊⼼理,指出希区柯克善于利用观众的潜意识恐惧与好奇心,营造紧张刺激的观影氛围,同时通过⻆⾊的⼼理变化探讨⼈性的阴暗面与道德困境。这些研究充分展示了弗洛伊德理论在解读电影人物心理与情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强调了“镜像阶段”对个体自我认同形成的影响,为解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心理状态提供了新的视⻆。这些研究拓展了精神分析学在电影解读中的应用范围,为理解电影中复杂的自我认同问题与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奇泽克将精神分析学与意识形态批判相结合,提出了后本体电影理论,为电影解读注入了新的活力。陈开晟在《“幻象”的表征与规范——奇泽克后本体电影理论的批判性构建》中,详细阐述了奇泽克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通过影像的幻象表征,隐藏并强化了现实中的权力结构与社会规范。奇泽克的理论强调了电影解读中的批判性思维,鼓励观众透过电影表面的故事情节与视觉效果,挖掘其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话语与文化霸权,从而实现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例如,在分析电影《盗梦空间》时,可以从奇泽克的视⻆探讨影⽚中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潜意识的操控以及个体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处境,揭示电影对于人类认知、自由意志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反思。

(二)研究成果

精神分析学理论不仅为电影解读提供了工具,还对电影创作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王杰文在《动画电影与精神治疗——《狮子王》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中,探讨了动画电影《狮子王》如何借鉴精神分析学的理念,通过角色的心理历程,传递出关于亲情、勇气与自我认同的深刻主题,实现了电影创作与观众心理需求的有效对接。此外,精神分析学还启发了电影创作者在叙事结构、视觉风格、音乐音效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心理冲突,提升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电影《黑天鹅》中,导演通过精神分析学的视⻆,展现了主人公在追求艺术完美与内⼼恐惧之间的挣扎,通过视觉与音乐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而又充满梦幻感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变化与内⼼冲突。电影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其⼼理活动受到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诸多因素影响。朱克迎、庄众显在《浅析影片《寻梦环游记》主人公的三重人格——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视⻆解读》中,分析了观众如何通过影片中主人公的人格分裂与心理变化,引发对于自身内⼼深处潜在欲望、恐惧以及情感纠葛的共鸣与反思,从而实现情感的宣泄与心理的治愈。精神分析学为电影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与灵感。王亚静在《精神分析学视⻆下的⼤卫·林奇电影解读》中,探讨了大卫林奇电影中独特的视觉风格与叙事手法,如何通过精神分析学的解读,展现出电影美学的深层次内涵。林奇电影中常用的超现实场景、象征性符号以及对⼈物潜意识的刻画,都与精神分析学的理念紧密相连,为电影美学的创新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此外,精神分析学还影响了电影的摄影、剪辑、音效等美学元素的运用,使其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与电影的主题思想。

参考⽂献

[1]马翠轩.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技术史想象和电影表征[J].电影⽂学,2023,(08):15-22.

[2]王棵锁,王萌.从现实的印象到神经-影像——电影观众学“影像-观众”关系反思[J].四川戏剧,2020,(06):14-20+44.

[3]任⼩⻘.寻找真实的⾃我——以拉康镜像理论看《她》中主⼈公的⾃我建构[J].电影新作,2019,(05):114-118.

[4]李玲玲.中国电视剧精神分析批评综述[J].当代电视,2019,(08):43-48.DOI:10.16531/j.cnki.1000-8977.2019.08.013.

[5]陈开晟.“幻象”的表征与规范——奇泽克后本体电影理论的批判性构建[J].当代⽂坛,2019,(04):188-194.DOI:10.19290/j.cnki.51-1076/i.2019.04.032.

[6]朱克迎,庄众显.浅析影⽚《寻梦环游记》主⼈公的三重⼈格——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视⻆解读[J].艺术评鉴,2019,(08):155-156.

[7]林悦.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看希区柯克作品[J].电影⽂学,2017,(06):58-60.

[8]蒋艺.表现主义⾳乐戏剧与精神分析学的联系——从勋伯格的 《期待》谈起[J].当代⾳乐,2016,(20):7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