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家庭教育为基点,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性

作者

袁群

四川省内江市第三幼儿园

摘要:本文以家庭教育为核心出发点,深入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效性提升路径。阐述了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基石作用,分析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如沟通不畅、角色定位模糊、教育理念差异等。提出通过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与分工、促进教育理念融合等策略,以强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助力其全面发展并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效性;沟通机制;教育理念融合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对其价值观塑造、品德修养、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有着深远且持久的影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多元化,仅依靠家庭教育已难以满足孩子全面成长的需求。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必然趋势,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目标侧重点、教育方式以及资源优势各不相同,导致协同育人存在诸多问题,实效性有待提高。

一、家庭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塑造孩子价值观与品德

家庭是孩子价值观与品德形成的第一课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犹如无声的教材,深刻影响着孩子。例如,父母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行为,会让孩子耳濡目染地懂得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家庭中倡导的诚实守信原则,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正直的道德观念。通过家庭会议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这种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与品德教育,为孩子奠定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他们走向社会后保持良好道德风貌的根基,也决定了孩子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其影响深远且持久,贯穿孩子的一生。

(二)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与兴趣

家庭教育在孩子学习习惯与兴趣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幼儿时期,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绘本、进行简单的数学游戏等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例如,每晚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家长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科学实验等,有助于发现孩子的天赋与兴趣点。而且,家长营造的学习氛围,如家中设置书房、家长自身热爱学习等,会让孩子将学习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在学校及社会中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在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影响孩子心理健康与社交能力

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与社交能力影响重大。温暖、和谐、充满支持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与自信心。例如,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鼓励与安慰能帮助他们重新振作,培养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在家庭中,孩子与兄弟姐妹或父母的日常互动,是他们学习社交技能的重要场景。如学会分享玩具、解决矛盾冲突等,这些经验会迁移到孩子与同伴、老师以及社会其他人的交往中。家长还可以通过组织家庭聚会、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活动等方式,拓宽孩子的社交圈子,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使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人际关系环境,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沟通协调障碍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沟通协调不畅是一大难题。学校与家庭之间,由于家长工作繁忙、学校沟通渠道有限等原因,信息传递往往不及时、不准确。例如,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可能因家长出席率不高而无法将重要信息全面传达,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行为习惯等情况了解有限,难以针对性地配合学校教育。而学校对于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也缺乏深入了解。在家庭与社会之间,社会教育资源众多,但家庭往往不知道如何获取和利用,社会机构也不清楚家庭的具体需求,导致双方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与效率。

(二)角色定位与责任划分不明

家校社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划分不够清晰明确。学校有时会过度承担本应由家庭负责的品德教育、生活习惯培养等任务,而家长又可能将孩子的学业成绩提升完全依赖于学校,忽视自身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监督与引导作用。社会在育人过程中,其角色较为模糊,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为了盈利,偏离教育初衷,与家庭、学校的教育目标脱节。

(三)教育理念冲突

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容易引发冲突。家庭往往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而学校基于教育的标准化与规模化,更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与纪律性培养。例如,家长可能鼓励孩子在艺术创作中自由发挥想象力,而学校的美术课程可能有较为固定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标准。理念冲突可能导致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感到困惑,无所适从,也会使家校社在协同育人时产生分歧与矛盾,阻碍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降低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三、以家庭教育为基点提升协同育人实效性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是提升协同育人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学校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多样化的沟通平台,如开发专门的家校互动 APP,及时推送孩子的在校学习进度、活动安排、行为表现等信息,家长也能通过该平台反馈孩子在家的情况,实现信息的双向流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教育方法、分享教育经验,同时组织家长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深入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二)明确各方主体责任与协作模式

明确家校社各方主体责任与协作模式是协同育人的关键。家庭教育应侧重于孩子品德修养、生活习惯养成以及情感陪伴等方面,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配合学校完成家庭作业监督、亲子阅读等任务,同时为孩子筛选合适的社会教育资源并监督其参与过程。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承担着系统传授知识、培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主要责任,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家访、家长委员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家庭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与社会合作,引入社会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社会则应发挥资源整合与补充的作用,如文化场馆提供免费的文化教育活动,社区组织开展公益教育讲座与亲子活动等,与家庭、学校共同构建全方位的育人网络,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协作格局。

(三)促进教育理念交流与融合

促进教育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是提升协同育人效果的核心要素。学校可定期举办教育理念研讨会,邀请家长、社会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分享各自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通过讨论与交流,寻找各方理念的契合点与平衡点。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家庭注重的生活教育、社会倡导的实践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具有综合性与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开展教育理念培训活动,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法,同时让教师了解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特点与需求,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四、结语

家庭教育作为育人的原点,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中起着关键的引领与支撑作用。通过正视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挑战,积极构建有效的沟通桥梁,清晰界定各方主体的责任边界,推动教育理念的相互理解与融合,能够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这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在和谐统一的教育生态中实现全面发展,更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扎实知识技能、健全人格心理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 边玉芳.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2021 (10): 16 - 21.

[2] 王欢.论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 (2): 16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