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办普通高校女青年教师生存状态及对策分析

作者

姚旭

白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讲师 白城 137000

摘要:高校女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其具有的特殊性及发展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公办普通高校女青年教师为例,重点分析其生存状态及对策,以期为高校构建稳定、和谐、积极、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助力高校女青年教师打破发展困境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女青年教师;生存状态;发展困境;对策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也更加的高效和便捷。人们通过不同的网络平台或新闻等途径可及时了解到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此前,曾有多名处于事业上升期或黄金期的高校青年教师不幸逝世,其中也包含一定数量的高校女青年教师。这一系列的消息,再一次引发社会各界对高校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热议。尤其高校女青年教师受其角色身份、职业发展困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同等前提条件下,高校女青年教师的生存与发展要比其他高校教师更加的困难,情况也更为复杂。教书育人和高校的科研任务仍然是教师的两项核心工作,特别是对新进的婚育女青年教师来说,在缺乏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及社会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她们必然会面临来自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家庭照顾等综合性压力。[1]因此,高校女青年教师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应予以重视。

一、生存状态

(一)身心健康状况堪忧

据中国首部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报告显示,教师、医护工作者和银行业员工等特定职业的从事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严重,并正在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2]林灵(2024)采用抑郁自评表SDS对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女性、3~5年教龄和中级职称的平均症状反应率最高。[3]由此可见,高校女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应予以重视。

面对“个人问题”、“学历提升”、“职称晋升”、“多重考核”制度下的种种压力,偏向于“感性脑”的高校女青年教师,初入职场的青涩可能还未退却,就被迫直接开始快节奏的工作模式,可能还要同时兼顾家庭,迷茫的同时又不知该何去何从,无处倾诉,羞于开口。因此,在女性情感、他人共情方面的特殊需求基础上,当她们面临问题而无法解决时,容易出现情绪以及调节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心理问题;如果教师出现心理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这是教育隐患,应及时解决。

高校女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压力普遍较为繁重,在工作中久坐或久站,授课时发声不正确或用嗓过度,很容易出现职业病,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颈椎病、静脉曲张、咽炎、气管炎、甲状腺结节等,尤其已婚已育的高校女青年教师,因生育导致的免疫力低下等情况更容易引发大大小小疾病的产生,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状态。

教育各界在高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应同等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基于高校女青年教师具有的特殊性,高校应给予她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高校女青年教师适当“减负”,让她们感受到教师队伍的归属感和接纳感。

(二)发展困境难以突破

高校女青年教师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她们既要为自身职业发展努力奋斗,又要平衡维护好家庭生活,为人师,为人母,为人女,需要将不同角色身份扮演的“尽善尽美”。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生存压力较大。单身高校女青年教师的收入可能需要支付的日常生活开销较大,例如:房租、买房等的贷款;已婚已育的高校女青年教师收入主要投入到家庭的的生活开销,例如:生育费用、孩子的教育、各种贷款等。另外,对于有计划想要进行“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的高校女青年教师,生存压力会进一步凸显出来,例如:脱产或辞职读博、读研面临的收入大幅度降低,申报课题、写论文、备考过程中隐形的时间付出与成果回报的不成正比,赡养老人等。以上种种都会大大增加高校女青年教师发展的难度。

多重角色身份难以平衡。在工作中,作为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的相处,要把握好度,表现出最好的一面;在家庭中,作为家庭成员与老人、伴侣、孩子的相处,要富有耐心,表现出关爱有加。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尽如人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往往很难去把握。工作中投入的经历越多,那就一定程度上会压缩生活时间;生活时间的延长,那就意味着工作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要有所舍弃,顾此失彼。尤其已婚已育的高校女青年教师,除了需要完成工作任务以外,回到家里,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养育孩子甚至压缩睡眠时间超负荷运转。“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的高校女青年教师,也只能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压缩生活时间完成额外的学习和科研任务,相应的,家庭生活或个人生活空间就会大打折扣。无论是倾向于家庭还是工作,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来维系关系,再者基于女性的责任感,已婚已育高校女青年教师往往更容易倾向于回归家庭,那么职业发展可能就会停滞或者进展缓慢。

在高校“多重考核”制度实施的背景下,高校女青年教师的发展之路显得较为艰难。

二、应对策略

(一)高校加强人文关怀,提升高校女青年教师的归属感

高校相关部门可组织建立女性教师社团,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心里卫生讲座、健康知识讲座、插花、摄影、健身运动等,丰富高校女青年教师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疏解情绪。

同时,对于单身女青年教师,可积极组织参与交友等活动,拓宽交际圈;对于已婚已育女青年教师,可适当开展亲密关系、家庭教育、亲子教育等活动,有助于改善家庭生活氛围。

(二)高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构建高校女青年教师个性化发展路径

对于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女青年教师,高校人事处等部门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单身未婚和单身已婚已育的高校青年女教师在进行“学历提升”、“职称晋升”等方面,高校应给予适当的帮助与便利,充分考虑不同情况下的显示条件,不要“一刀切”,为她们发展之路增添阻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时代赋予高校教师的历史重任不可负,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应忽视高校女青年教师群体所具有的特殊性,不应“一刀切”。高校应构建稳定、和谐、积极、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助力高校女青年教师打破发展困境,这样才有利于高校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与稳定。

参考文献

[1]黄海平.高校女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高校观点,2024(6):154.

[2]林灵.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4,26(01):73.

[3]林灵.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4,26(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