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实践探索
赵雪 陈柏潼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家校合作模式的具体路径,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入手,探讨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的困境以及具体合作模式,为数字化赋能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科技的飞速发展,时代的快速进步,除了带给人们便利的生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外,也带给了人们很大的生活压力。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分数偏低,人才培养方案以技能操作为主,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一些技能操作类岗位。在当代的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会比其他高等教育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
一、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 自我认知障碍
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在自我意识完善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自傲:过高地估计自己,处处表现自己,对他人挑剔指责,盛气凌人。
(2)自卑: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轻视自己,否定自己的一切,胆怯、畏惧、怀疑甚至逃避。
(3)虚荣:过分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嫉妒比自己强的人,不能正视竞争和失败,是自己处于一种强烈的自我约束之中。
2.情绪障碍
高职院校学生在既往的学习经历中,大都会出现成绩不理想而被批评、否定甚至放弃的情况。在长期的消极情绪状态下,容易造成情绪障碍。
主要的情绪障碍有恐惧、焦虑、抑郁、暴躁及冷漠等。情绪障碍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产生很大影响,出现很多异常的心理和行为。
3.学习障碍
高职院校学生成绩偏低,除了个人兴趣外,很多人是由于学习障碍造成的,如:学习动机缺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得当或者考试焦虑等等。尤其是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焦虑,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考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4.人际障碍
高职学生入学时刚刚成年,想要独立但是心理不够成熟,使得很多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心理不相容等等【1】。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与他人相处时,容易出现自卑性羞怯或敏感性羞怯等心理。 这些情况都会对高职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重要意义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成果,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中心,或面向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定期继续心理普查并回访。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是,就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程度而言,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尤其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部分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另一方面,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资金、资源投入上相对不足,导致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不够丰富,宣传力度也较小,难以覆盖到全体学生。而且很多时候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问题的事后干预,在预防方面做得还不够。
2.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产生自我认同,并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
(2)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还能正确地认识他人,能够学会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并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3)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这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能够很好地促进就业,以保障学生的后续发展。
(4)有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学生心理健康,能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的困境
1.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推行普及了很多年,但是很多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掌握不足,也并没有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使得家校合作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在学生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时,家长不能很好地认知其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影响,反而通过指责、批判甚至谩骂的方式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家长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不仅妨害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的构建,还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2.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建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建模式没有很好的投入,这些情况致使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很多学校出现了辅导员兼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情况。日常事务过多、辅导员心理学知识储备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建模式的构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3.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建模式支撑性平台缺失
家校共建,其主体是学校,客体是家长,而老师只是桥梁【3】。目前很多高校无法构建家校合作模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缺乏支撑性平台。有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家校合作平台,但是在功能性、实用性方面还需要改进,并且对于具体的应用还有待提升。平台的缺失使得家校合作模式沟通不畅、信息不共享,这些都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良影响。
四、应用数字化技术拓展家校合作模式的途径
1. 搭建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
搭建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学校通过平台定期分享心理健康知识、课程安排、活动通知等内容。家长能随时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并依据信息在家引导孩子。同时,平台上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为学生建心理档案,记录其测评结果、咨询情况等。家长和老师经授权可查看,以便双方依据学生心理状况,共同制定并调整教育策略。
2.开展线上家长培训与讲座
在平台上,学校可以录制或直播系列课程,家长可按需随时学习,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与教育能力。并且,学校可定期举办线上答疑会,针对家长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困惑集中解答,促进家长间交流。
3.借助社交媒体增强沟通互动
学校可建立班级或年级家长微信群、QQ群,老师及时反馈学生在校心理表现,家长分享孩子在家情况,共同探讨问题解决办法。对于需要进一步沟通的学生,老师可与个别学生家长深入交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制定个性化方案。
总之,家校合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的重要手段。学校和家长都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及人人享受教育的基本发展目标【4】。
参考文献:
[1]桑小洲,吕艳波.《快乐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第22-26页.
[2]马茜芝,邢荣芬,张宝娟.社会互赖理论下家校合作模式在高校学生[J].西部素质教育2022(8),98-100.
作者简介:
1.赵雪(1988.10-),女,汉族,吉林吉林人,硕士,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混合式教学
2.陈柏潼(1991.05-),女,汉族,吉林吉林人,硕士,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空间室内设计
基金项目:
1.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2024年度重点课题,《数字化赋能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实践探索》,课题编号:ZJHZW2024001;
2.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研究2024年度重点课题,《养老机构室内空间中情绪测量的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编号:ZJHZW202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