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与学科交叉:高职实践育人生态创新
孙栋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太仓市 215411
摘要:在数字化转型与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育人面临资源分散、协同不足、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脱节等问题。本文聚焦“数字赋能”与“学科交叉”双重视角,探索构建“三维联动·数字赋能”实践育人共同体协同机制,研究跨学科融合的“微思政”模式应用路径,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创新高职实践育人生态,为提升实践育人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数字赋能;学科交叉;高职教育;实践育人;生态创新
一、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领域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而学科交叉融合则是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关键路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实践育人是其核心环节,但当前仍存在诸多痛点:一是实践资源分散于各院系,跨专业协同机制缺失,难以形成育人合力;二是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与产业真实场景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三是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两张皮”,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未能有机融合。
在此背景下,“数字赋能”为整合实践资源、重构教学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学科交叉”为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基于双重视角,探索高职实践育人生态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数字赋能与学科交叉的理论逻辑
(一)数字赋能:实践育人的技术重构
数字赋能是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等数字技术,对教育资源、教学过程、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造,实现育人效能的提升。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三个层面:
1.资源整合层面:数字平台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整合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项目案例、行业标准等资源,形成共享型实践资源库。例如,通过云端实训平台,机械专业学生可远程操作智能制造设备,电商专业学生可参与跨区域虚拟商战项目。
2.教学场景层面:VR/AR技术能够模拟高危、高成本的实践场景(如化工生产、汽车维修),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反复演练,既降低风险又提升熟练度。
3.评价体系层面:大数据技术可实时追踪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数据、问题解决路径,形成动态化、过程性评价,替代传统的“结果导向”考核。
(二)学科交叉:实践育人的内容创新
学科交叉强调打破专业壁垒,通过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跨界能力。在高职实践育人中,其价值体现在:
1.对接产业需求:现代产业(如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往往需要跨专业技能(机械+编程、农业+物联网),交叉性实践项目能缩短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2.激发创新思维:不同学科的方法论碰撞可催生创新成果。例如,艺术设计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合作完成“乡村振兴品牌设计”项目,既体现美学价值又兼顾市场逻辑。
3.强化思政渗透:将思政元素融入跨学科实践,如“红色文化数字化”项目(历史专业+信息技术专业),在技术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三、高职实践育人生态的现实困境
(一)资源协同机制断裂
高职院校的实践资源多由各二级学院自主管理,如护理专业实训中心、计算机专业机房等,缺乏校级层面的统筹整合。这种“分散化”管理导致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低,跨专业实践项目因场地、设备限制难以开展。例如,某高职院校的“智慧社区”实践项目需整合物联网、社会工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资源,但因各院系资源调度困难,最终仅能完成单一专业模块的实训。
(二)数字技术应用浅层化
部分院校虽引入数字设备,但多停留在“工具替代”层面,未实现深度赋能。例如,虚拟仿真实验室仅用于演示教学,未与企业真实生产数据对接;线上实践平台缺乏互动设计,沦为资料存储工具。此外,教师数字素养不足,难以有效设计数字化实践教学方案,导致技术与教学“两张皮”。
(三)学科交叉与思政融合不足
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以单一学科逻辑为主,跨专业选修课、联合实践项目占比低,学生知识结构固化;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在实践环节中多以“专题讲座”形式存在,未能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例如,机械专业的“零件加工”实训仅强调操作规范,未融入“工匠精神”“质量意识”等思政元素。
四、“数字赋能+学科交叉”的实践育人生态创新路
(一)构建“三维联动·数字赋能”协同机制
以数字平台为纽带,建立“学校-企业-行业”三维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
1.平台搭建:开发校级“数字实践云平台”,整合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真实项目、行业认证资源,设置“跨专业项目池”“虚拟工坊”“导师智库”等模块。企业可在线发布实践需求,师生团队认领项目并提交成果,行业专家通过平台进行点评指导。
2.机制保障:成立由校领导、企业代表、行业专家组成的“实践育人委员会”,负责资源调度、项目审核与质量评估;建立“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学生参与跨专业实践,所得学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3.案例应用:某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云平台开展“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跨专业项目,汽车检测、市场营销、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组队,在虚拟环境中完成故障诊断、客户沟通、数据上传全流程训练,企业工程师实时在线指导,实践效率提升40%。
(二)创新跨学科“微思政”实践模式
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交叉实践,构建“项目载体+价值引领”的“微思政”模式:
1.主题设计:围绕“乡村振兴”“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设计跨学科实践项目。例如,“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文化遗产专业+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在学习三维建模技术的同时,深入理解非遗传承的文化意义。
2.过程渗透:在实践环节中嵌入“思政微任务”,如在“智能养老设备研发”项目(康复治疗专业+物联网专业)中,要求学生调研社区老人需求,撰写《技术伦理报告》,强化“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
3.评价强化:将“价值维度”纳入实践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反思报告、企业反馈、社会影响等指标,评估思政教育成效。
(三)打造“数字素养+跨学科能力”双提升教师团队
教师是实践育人生态的核心载体,需从两方面提升能力:
1.数字素养培训:通过“校企联合研修”“数字教学工作坊”等形式,系统培训教师的数字工具应用、数字化教学设计、数据驱动教学评价等能力。
2.跨学科协作机制:建立“跨专业教师共同体”,鼓励不同学科教师联合申报教研项目、开发实践课程。例如,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合作,共同设计“智慧供应链”实践课程。
五、结语
数字化转型与学科交叉融合为高职实践育人提供了创新机遇。通过构建“三维联动”协同机制、创新跨学科“微思政”模式、提升教师双能力,可打破传统实践育人的壁垒,形成资源共享、多方协同、价值引领的生态体系。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与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路径,结合产业发展动态优化实践项目,为培养兼具技术技能、创新思维与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数字教育:内涵、趋势与挑战[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1):11-20.
[2] 朱德全,石献记.新时代高职实践育人的逻辑重构与路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5-11.
[3] 吴刚平.学科交叉与课程综合化[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3):3-14.
[4] 赵鹏飞,陈秀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实践困境与破解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44-46.
[5] 钟志贤.数字素养:概念框架与教育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21,39(02):3-13.
作者简介:孙栋,1983.03,男,汉,江苏太仓,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实践、学生管理
课题项目:202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5SJSZ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