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美术作业创新设计策略探究
袁巧云
西安市长安区第一小学 710100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为美术教育指明了新方向。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技能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作业作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延伸,其创新设计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美术作业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因此,探索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美术作业的创新设计迫在眉睫。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美术作业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美术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非凡。美术作业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素养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传统美术作业模式亟待变革。如何创新设计美术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提升美术核心素养,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有机统一,是当下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美术作业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作业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完成各类美术作业,学生接触不同风格、题材的艺术作品,学会观察、分析和解读图像,提升对视觉信息的理解能力。艺术表现上,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他们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法表达情感与想法,锻炼造型、色彩运用等专业技能。审美判断方面,在创作与欣赏作业成果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对美的独特见解,学会辨别和评价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创意实践上,美术作业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独立思考并解决创作中的问题。文化理解层面,作业融入多元文化内容,学生能从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色,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与尊重,进而全面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传统美术作业存在的问题
传统美术作业存在诸多问题,形式上,较为单一,大多局限于常见的绘画和手工制作,如简单的素描、水彩画以及常规的纸艺、泥艺等,缺乏新颖性与多样性,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内容方面,深度与拓展性不足,往往围绕教材既定知识点展开,过于注重技法训练,对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也较少与其他学科知识建立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方式也存在片面性,多侧重于作业最终呈现的技巧性和美观度,以成人化、标准化的眼光评判学生作品,忽视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创意表达、情感投入以及努力程度,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美术素养的发展状况,难以有效激励学生在美术学习上的持续探索与进步。
三、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美术作业创新设计策略
(一)情境创设策略
在新课标核心素养背景下,情境创设成为美术作业创新设计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与情感共鸣。例如,教师可以围绕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化故事或社会现象构建情境。以“敦煌艺术”为主题创设情境,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和彩塑图片、视频资料,讲述敦煌艺术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保护现状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敦煌艺术的独特氛围中。在这样的情境下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敦煌壁画的风格和元素进行创作,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敦煌艺术的魅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作业中,在创作过程中也能更好地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二)分层递进策略
考虑到学生在美术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分层递进策略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作业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基础层次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如简单的线条练习、色彩搭配实践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表现方法。提高层次作业难度适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的创意发挥,例如根据给定主题进行构图设计并融入个人理解。拓展层次作业则更具挑战性,鼓励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和创新表达,如结合多种材料和跨学科知识创作综合性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层次的作业,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向更高层次迈进,这种分层递进的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发展,有效提升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
(三)跨学科融合策略
跨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美术作业创新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美术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多个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与语文学科融合,教师可以布置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美术创作作业,让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进行绘画、书法或手工制作等。学生在理解诗词内涵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同时通过美术创作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提升审美判断素养。与科学学科融合,以“未来城市”为主题,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知识了解城市规划、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美术手法进行未来城市的设计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探究策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需要共同完成的美术作业项目。例如,以“校园文化墙设计”为作业主题,小组成员需要共同进行前期调研,了解校园文化特色和师生需求;然后开展头脑风暴,讨论文化墙的设计方案,包括主题、色彩、图案等;接着进行分工协作,有的学生负责绘制草图,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准备材料和制作。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作业,学生不仅能够提升美术技能,还能锻炼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全面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动态评价策略
传统的美术作业评价多以静态的结果评价为主,而新课标核心素养下更强调动态评价策略。动态评价不仅关注作业的最终成果,还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作业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品阶段性展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例如,当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和建议,帮助学生突破瓶颈。在作业完成后,进行终结性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创意表现、技能运用、学习态度等多个方面,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这种动态评价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核心素养下的美术作业创新设计,是推动美术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通过创新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优化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努力,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在未来的美术教育中,应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美术作业创新设计,让美术作业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升素养的舞台,助力学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祥辉.聚焦美术课堂优化作业设计[J].新教师,2023,(07):80-81.
[2]顾夕雯.“双减”政策下美术作业的多元化设计[J].新课程,2022,(18):22-23.
[3]吴玉环.美术作业“作品化”的尝试与探索[J].黑河教育,2022,(04):71-72.
[4]苏佳丽.浅谈学生美术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2,(12):51-53.
[5]郭小红.美术课堂作业评价与目标教学[J].新课程,2022,(06):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