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与其他非遗艺术的融合创新研究
任中凯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戏曲剧团 028000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根脉,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代表性民间艺术,2006 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但在社会变迁、多元文化碰撞下,传统非遗艺术面临受众流失、传承困境,二人转也需创新以契合当代审美。探索其与其他非遗艺术的融合创新,是应对时代挑战、实现活态传承的关键。本文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究东北二人转与其他非遗艺术融合的可行性、方式及文化价值,为非遗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点
东北二人转打清朝中叶起就扎根黑土地,历经三百年风雨,糅合民间小调、说唱艺术与舞蹈精髓,长成了独具韵味的模样。这门艺术讲究一丑一旦搭伴,靠着说、唱、扮、舞的绝活,把故事演得活灵活现。台上演员眼观六路,能顺着场地大小、观众反应随时添词改唱,场场都有新鲜劲儿。说起二人转的妙处,满是东北大地上的热乎气儿。张口就是“忽悠”“得瑟”这类土生土长的方言,听着就亲切。胡胡腔、喇叭牌子这些唱腔,热闹时像过大年,抒情时又像唠知心嗑。表演上更是集百家之长,既有戏曲的规矩讲究,又有曲艺的利落口才,配上舞蹈般的身段,看得人挪不开眼。再看唱本里的故事,全是老百姓日子里的酸甜苦辣。《大西厢》里张生莺莺的痴缠,《包公赔情》里大义与亲情的拉扯,唱的是人情冷暖,传的是东北人的精气神儿。也正是这份海纳百川的劲儿,让二人转总能接住新花样,为和其他艺术“搭伙”留足了门道。
二、非遗艺术融合的理论基础
老话说“流水不腐”,文化发展也是这个理儿。从古至今,文化总在适应世道变化中长出新模样,艺术融合更是其中绕不开的坎儿。丝绸之路驼铃响,东西方艺术就借着商队的脚步你中有我;京剧揉进徽剧的腔、汉剧的调,才成了国剧的模样。如今全球化浪潮推着文化加速跑,不同艺术形式想擦出火花,可比过去容易多了。就像做菜讲究“五味调和”,艺术也得在碰撞里翻新花样,才能对上当代人的胃口。
翻翻艺术史,没有哪门流传至今的绝活是单打独斗闯出来的,东北二人转本身就是个“大杂烩”,把东北大鼓的韵、莲花落的趣都揉进了自个儿的筋骨里。京剧更是集百家之长,从唱腔到扮相,都是在融合里打磨出了独特韵味。这些老祖宗留下的经验明摆着:艺术要想活得长远,就得学会“抱团取暖”。
非遗艺术“联姻”好处多着呢,舞台上,把剪纸的线条美、民间舞的灵动劲儿融进二人转,演出立马让人眼前一亮;文化圈里,不同地域的非遗技艺凑一块儿,就像各地的方言俚语在唠家常,越聊越热闹。这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更让传统文化像老树发新芽,在新时代扎得更深、长得更旺。
三、东北二人转与其他非遗艺术的融合实践
3.1 与戏曲艺术的融合
在戏曲领域,二人转与京剧的融合诞生了“京转”这一全新艺术形式。吉林省戏曲剧院创作的《东北风·京剧韵》,巧妙地将二人转的幽默诙谐与京剧严谨的程式化表演、精致唱腔相结合。演员在表演时,既保留了二人转活泼灵动的风格,又借鉴京剧的唱念做打,使表演更加规范专业;在唱腔上,将二人转的特色腔调与京剧板式相融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唱腔。该剧在国内多地巡演超过 50 场,场场爆满,观众反响热烈,还受邀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为京剧和二人转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二人转跟评剧的融合,那成果也是相当了不起。评剧,那可是以情感细腻、贴近生活出名的,二者一结合,把各自的优势都给发挥出来了。就说新编的《家有喜事》这出戏,演员们用二人转那喜剧表演的招数,把家庭生活里那些欢乐场景给演得活灵活现的,再靠着评剧的唱腔,把人物的情感变化给刻画得细致入微,这样一来,作品既好玩又有感染力,把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给吸引过来了。
3.2 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二人转跟评书一结合,就弄出了特别有创意的艺术形式。辽宁省曲艺团搞的《二人转评书》系列节目,把评书那厉害的叙事本事和二人转的唱段、表演紧紧地绑在一块。演员先用评书的路子讲起故事,等讲到情节的关键地方,马上切入二人转唱段,这样一来,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出来了,故事的感染力也跟着上去了。这个节目一放到网络平台上,播放量立马就冲破了千万大关,把大批年轻观众都吸引过来了,给评书和二人转都拉来了一波新粉,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曲艺艺术的传承。
3.3 与其他非遗艺术的融合
二人转与皮影戏、木偶戏等老手艺的融合,碰撞出精彩火花。黑龙江非遗保护中心打造的《影转人生》,让台前二人转演员的热辣表演与幕后皮影师傅的灵动操作相互呼应,演绎战争场面时,真人与皮影配合营造出硝烟弥漫的震撼效果。而在与木偶戏的合作中,演员和木偶默契配合,让原本生硬的木偶变得鲜活有趣、频频 “抢戏”。这些大胆尝试不仅为传统手艺注入新活力,也为非遗传承探索出亮眼的新路径,展现出非遗融合创新的独特魅力。
四、融合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融合创新的现实困境
非遗艺术想搭伙搞创新,就像在泥沼里走路,到处都是绊脚的石头。头一个难关,就是各艺术行当骨子里的差别 —— 京剧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二人转讲究见招拆招、随机应变;皮影戏靠灯光和皮偶 “说话”,跟真人在台上演完全是两码事。这些从表演规矩到欣赏门道的巨大鸿沟,逼得创作者既要吃透多门艺术的精髓,还得花大量时间在台上试错,才能找到融合的巧劲儿。
人才和观念也成了拦路虎。老一辈艺人守着祖传的手艺,生怕掺了新东西坏了老味道,对跨界合作总带着三分警惕;年轻传承人倒是愿意尝鲜,可火候不够,拿捏不准不同艺术融合的关键。更要命的是,老观众看惯了原汁原味的老戏,对新花样不买账,再加上宣传跟不上、扶持政策落不到实处、钱袋子也瘪瘪的,好多看着挺美的融合项目,最后都卡在半道上,难有下文。
4.2 破局发展的可行之策
突破困境需多方协同发力。理论层面,应组织学界深入研究非遗艺术融合规律,构建科学理论体系,通过学术研讨促进成果转化,为实践提供指引。人才培养方面,需革新模式,将传统师徒传承与院校专业教育结合,开设融合课程,鼓励代际合作,培育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政策上,政府要完善支持体系,设立专项基金,在项目审批、税收等环节给予倾斜;传播层面,需善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联动传统媒体加强宣传,并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最后建立由专家、从业者、观众共同参与的评估机制,从艺术、市场、社会等维度综合评价,及时优化创新策略,提升融合质量。
结语:东北二人转与其他非遗艺术融合创新具有重要文化意义,是艺术发展与非遗保护的必然要求。成功的融合能为传统艺术注入活力,实现活态传承。未来,非遗艺术跨界融合是发展方向,二人转凭借自身优势,通过持续研究与实践,将为非遗保护传承做出更大贡献,让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参考文献:
[1] 石力波 . 论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悲剧美——以二人转正戏为例 [J]. 文化学刊 ,2025,(04):176-179.
[2] 王俊人 . 东北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探究 [J]. 参花 ,2025,(07):47-49.
[3] 栾冰 . 东北二人转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J]. 戏剧之家 ,2024,(2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