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艺术课标背景下美术作业设计与生活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许可欣

西安长安悦美小学 710100

摘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艺术课标为美术教育指明了新方向。美术作为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其作业设计却常与生活脱节。传统美术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局限,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与创造力。艺术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注重艺术与生活的融合。在此背景下,探索美术作业设计与生活融合的实践路径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美术学习的效果,更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艺术课标;作业设计;生活融合;

引言:艺术课标犹如一座灯塔,为美术教育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其指引下,美术作业设计与实施应朝着多元化、创新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转变。长期以来,美术作业往往被困于书本与课堂,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而艺术课标倡导将艺术学习融入生活,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美术作业“活”起来。通过将美术作业设计与生活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汲取创作灵感,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研究的关键课题。

一、艺术课标对美术作业设计的要求

艺术课标对美术作业设计提出了多维度要求,强调素养导向,作业需紧密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展开,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实现素养提升。作业设计应贴近生活,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融入传统文化、关注地域文化,提升审美素养。注重跨学科融合,鼓励美术作业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再者,突出实践与创新,要求作业设计增加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独特的艺术表达。此外,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具有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兴趣学生的需求,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美术作业设计现状

当前美术作业设计现状存在一定的问题与挑战,在作业的材料和形式方面较为单一,以传统绘画、手工制作等常见形式为主,缺少对新兴材料、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的引入,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内容上,部分作业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未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社会现象等,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情感共鸣和创作灵感。从难度设置来看,存在“一刀切”情况,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在美术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吃力,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又难以得到充分锻炼。此外,评价方式也不够多元,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机会较少,且评价标准侧重于结果呈现,忽视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不利于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也难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美术作业设计与生活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生活主题激发创作灵感

将生活主题融入美术作业设计,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事件都可成为主题。如围绕“城市的一天”的主题,学生可以观察清晨菜市场的热闹、午后街道的宁静、夜晚霓虹灯闪烁的繁华,用画笔描绘出不同时段城市的独特风貌。又如围绕“家庭聚会”主题,学生回忆聚会中的人物表情、互动场景,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展现家庭的温馨。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细节,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独特理解。这种基于生活主题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创作,因为他们对生活场景熟悉且有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

(二)运用生活材料拓展创作维度

生活中俯拾皆是的材料,蕴含着无尽的艺术潜力,是美术作业创作的宝贵源泉。自然材料以其质朴之美,为学生的作品注入灵动的自然气息。在《你拓我印的游戏》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树叶的脉络,蔬菜横切面的形状、玉米等生活材料的纹理,激发创意的起点。学生凭借双手,将飘落的树叶精心拼贴拓印,再现秋天的斑斓;用各种蔬菜的横切面拓印出丰富造型的花朵;用玉米、鞋底、钥匙等物品,拓印纹理创意拼贴,设计出一个个造型有趣的小动物。学生通过寻找、观察、使用自然中的各种事物的肌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理解美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同时废旧物品同样不容小觑,它们在学生的奇思妙想下重获新生。在《我是生活小达人》一课中,学生用粗细各异的树枝搭建充满幻想的创意小屋;废弃纸盒经巧妙构思,摇身一变成为威风凛凛的机器人模型;旧衣物则化作玩偶身上时尚的服饰。运用这些生活材料进行创作,环保理念在学生心中悄然扎根,创作维度也得以大大拓展。在探索材料特性与组合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喷薄而出,一件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应运而生。

(三)开展生活实践丰富创作体验

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美术作业,能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积累创作素材,丰富创作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关中民俗博物院、碑林博物馆、户县农民画等艺术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接触本土的传统文化与艺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去新兴艺术科技馆参观和学习,看到科技与艺术的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如VR虚拟艺术馆、3D打印工作室、使用AI绘画和设计工具等。在体验和互动中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学生主动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提升了创造能力和跨学科素养。感受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参观感受创作一幅作品,可以是对某件展品的再创作,也可以是表达自己在参观过程中的情感。还可参与社区环境美化活动,学生为社区绘制文化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与社区居民交流,了解大家的需求和期望,再结合自己的美术知识进行设计和绘制。通过这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的美术作业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创作出更具现实意义的作品。

(四)设置生活情境培养应用能力

在美术作业设计中设置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我的小天地》一课中,创设“为自己的房间进行装饰设计”的情境,学生需要考虑个人的喜好与房间的空间布局、色彩搭配、装饰元素等因素,运用美术知识设计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装饰方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再如《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一课中,模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宣传海报”的情境,学生要根据非遗的特色和宣传重点,运用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进行海报设计。这种生活情境类的作业,让学生明白美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美术知识解决自己面临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

(五)构建生活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构建基于生活的美术作业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主体应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自评时,可以分享自己在作业创作过程中的思路、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反思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互评环节能让学生从同伴的作品中学习,培养欣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评价内容不仅关注作品的最终效果,还要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观察生活、能否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等。此外,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家长可以从生活的角度评价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是否将美术创意融入日常生活环境中。通过这种生活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课标背景下开展美术作业设计与生活融合的实践研究意义重大。通过一系列实践策略的实施,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显著提升,创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同时,这一融合是一个持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未来,需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与评价方式,让美术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连接生活与艺术的桥梁,助力学生在艺术与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实现美术教育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顾飞燕.“育”见“美”好,赋能美术作业新导向——在美术作业设计中提升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3,(17):57-58.

[2]吴蓉.指向“单元化”的美术作业设计[J].江西教育,2023,(11):44-45.

[3]曾丽敏.巧用技术手段促进美术作业变革的实践[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12):8-11.

[4]龚晓艳.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作业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2022,(42):144-147.

[5]苏佳丽.浅谈学生美术作业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22,(12):51-53.